近年来,15万元市场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在价格上。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均价首次跌破16万元大关,降至15.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超过8%。车企方面,已经有多家品牌针对15万元价位车型推出了优惠或配置升级政策,调整幅度最高达2.3万元。
价格战的硝烟背后,是车企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
正是因为价格战的影响,再加上更多新车型加入战局,导致这个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中汽协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该区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速高达45%,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更多新车入市,各大车企需要重新审视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这场行业重构势必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消费格局。
市场将迎来一场大乱斗
面对新的竞争态势,不同背景的车企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在这个400万辆规模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对于新兴品牌来说,它们通常选择与顶级科技公司(如华为)深度绑定,将此前出现在30万元以上车型的高端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首次下放至15万元价位。这迅速重塑了市场的价值锚定点。这种策略的目标是打造“人无我有”的科技标签,吸引追求前沿科技、注重体验的年轻和都市科技爱好者
对于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大厂而言,它们的护城河在于数十年积累的、难以被复制的体系化能力。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它们在混动技术、电池成本与能耗控制上建立了巨大优势,能够提供“闭眼买不出错”的水桶车,满足最广大用户的基础需求。
其更大的优势在于,遍布全国的庞大销售与服务体系,提供了新势力难以比拟的购车便利性和售后保障,特别是在下沉市场。这套成熟的体系是其应对市场波动的压舱石。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传统合资品牌的存在。为了夺回市场份额,合资品牌使出了最直接的武器——价格。它们推出“一口价”等透明定价模式,或进行大幅官降(如别克微蓝6降至9.98万元起,大众ID.3起售价降至12.59万元),旨在快速提升性价比和市场吸引力。
它们一方面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体系化的耐久验证、较高的保值率,仍然有着稳固的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与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本土顶级供应链合作,提升智能化水平与三电技术,并在产品定义上更贴近中国用户的需求。
这背后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的奋力转型,旨在维持市场份额和经销商网络运转。
以上,说明了15万元细分市场相对稳定格局已被彻底打破,未来将迎来一场重大洗牌。
技术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
15万元新能源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说到底是核心技术快速普及、制造成本的持续优化、需求的精细化共同驱动的深刻产业变革。
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成本下降,确实打破了高端配置的价格壁垒。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新能源汽车降本增效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材料体系创新(如磷酸锰铁锂的应用)和规模化生产,动力电池成本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结构创新如电池底盘一体化(CTC)技术,提升了体积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智驾领域更是如此。首先,激光雷达的单价已从2016年的数万美元降至数百美元级别。更重要的是,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重构了智驾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即可自动生成应对多数场景的方案,提升了开发效率并降低了长期研发成本。此外,国产芯片(如地平线征程系列)和视觉方案等技术的进步,使得高阶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得以控制在更具竞争力的水平,并下探至更低价位的车型。
当曾经的高端配置成为普及型标配,消费者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从“有无”到“好坏”: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关注点,正在从是否配备功能,转向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通行成功率、误触发率等实际体验指标。车企的竞争重点也从功能的有无,转向算法优化、用户体验平滑度及系统迭代速度。
消费者以前购买新能源汽车,对于续航里程十分看重。现在情况则是大不相同。根据J.D.Power的研究,消费者对“里程焦虑”的关注度从2022年的78%大幅降至2025年的43%,而对智驾、车机交互体验的需求则显著提升。这足以说明问题。
全生命周期用车成本:以前消费者买车只关注初次购买价格,对后续的用车成本关注不多。但是,现在消费者不仅关注价格,还有质保政策、用户权益、软件生态、服务网络等内容。
竞争维度从单一的产品力,扩展到了整个用车周期的价值保障,这也是15万元细分市场进入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百姓评车
总而言之,15万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未来的赢家,需要在复杂的市场博弈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控制成本,提升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精准的用户洞察和技术长板实现差异化。
谁能够准确把握这一趋势,谁才能在这场“大乱斗”中最终胜出。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