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海豹06以27459辆的销量登顶中级轿车市场冠军,当新能源车型在中级车榜单前十中占据七席,2025年9月的中国车市呈现出鲜明的“新能源主导、合资分化”图景。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中级车市场整体销量达326526辆,虽环比增长9.89%,但同比微降0.61%。在这份看似平稳的成绩单背后,是头部车型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更是尾部车型销量断崖式下跌的生存危机——榜单末端超半数车型月销不足300辆,部分曾经的热门车型甚至跌至个位数,滞销阵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滞销阵营众生相,从标杆褪色到新品遇冷
9月的中级车市场,滞销阵营呈现出多元化的沉沦轨迹,既有曾经的合资标杆跌落神坛,也有韩系老将持续低迷,更有新能源新兵意外遇冷。不同车型的滞销背后,折射出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
合资燃油车的集体承压成为最显著的特征。曾经的日系标杆本田雅阁,如今以“降价换量”仍难挽颓势,9月售出13230辆,在中级车中跌至第8名,不仅被比亚迪海豹06、秦L等新能源车型远超,甚至落后于红旗H5等自主燃油车型。为挽救销量,雅阁终端优惠最高已达5万元,中配运动版价格跌破13万元,但价格下探并未换来市场认可。同为合资阵营的日产天籁,处境也不理想。
韩系车的衰落轨迹在起亚K5身上得到极致体现。9月2日刚刚上市的2025款起亚K5,当月仅售出46辆,较8月的210辆大幅下滑,新款车型上市反而加速了销量滑坡。从产品力来看,新款车型并非毫无诚意:售价13.98-18.98万元的价格区间颇具竞争力,配置上新增了电动座椅、智能巡航、全景影像等实用功能,顶配车型更是将此前的选装配置全部升级为标配,展现出“低价高配”的策略意图。但终端仅5000元的优惠力度难以打动消费者,加之韩系车在华品牌力持续弱化,即便产品升级也未能扭转颓势——这款曾凭借高颜值风靡市场的车型,近一年最高单月销量仅211辆,已然沦为市场边缘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型并非都能顺风顺水,部分中级新能源轿车同样陷入滞销泥潭。吉利银河A7虽以13027辆跻身前十,但同品牌的银河E8 9月销量不足300辆;岚图追光、极狐阿尔法S等车型同样表现惨淡,与海豹06、秦L等头部车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车型滞销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品牌溢价不足,难以支撑较高定价;有的则在智能化配置和续航表现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淹没。
滞销根源,三重枷锁下的生存困境
中级车滞销阵营的形成,并非偶然因素导致,而是市场环境变革、产品策略失误、品牌力衰退三重枷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汽车市场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这些车型的短板被无限放大。
市场结构变革成为最核心的外部推力。9月数据显示,中级车市场虽保持规模稳定,但内部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能源车型份额持续扩大,比亚迪海豹06、秦L、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纷纷挤进销量前十,传统燃油车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同时,轿车市场呈现“A级与C级车份额双增”的态势,中级车市场夹在中间面临上下挤压,消费者要么选择更经济的A级车,要么升级购买配置更丰富的C级车,进一步压缩了中级车的市场需求。在这种结构性变革中,未能及时向新能源转型的燃油车型,首当其冲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产品策略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是滞销车型的共同症结。日产天籁的沉沦极具代表性:中国消费者对动力性能和智能化的需求日益明确,但天籁坚持使用2.0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仅115kW,加速表现落后于同级别混动或电动车型;同时,其车机系统缺乏语音交互、远程控制等主流功能,与年轻消费者的用车需求严重脱节。起亚K5则陷入“优惠依赖症”的陷阱,消费者早已习惯韩系车的大幅优惠,新款车型仅5000元的终端让利难以形成购买吸引力,而厂家又不愿深度参与价格战,最终陷入“降价亏利润、不降价没销量”的两难境地。
品牌力的持续衰退,则让滞销车型失去了最后的市场缓冲。韩系车在华影响力的下滑已成为不可逆趋势,起亚、现代等品牌逐渐从主流阵营退守边缘,即便产品力达标,也难以获得消费者信任。部分自主新能源品牌同样面临品牌力不足的问题,岚图、极狐等品牌虽背靠大厂,但品牌认知度较低,在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新能源品牌的光环下,难以吸引消费者关注。而雅阁、天籁等合资车型,则因质量问题频发消耗了多年积累的品牌口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信任危机。
破局之道,滞销车型的生存突围路径
面对中级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滞销车型并非毫无突围机会。从市场规律来看,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唯有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重塑产品价值、修复品牌信任,才能有望走出滞销泥潭。
对于传统燃油车型而言,“扬长避短”是现实选择。短期内全面转向新能源不现实的情况下,燃油车应聚焦核心优势,在动力平顺性、燃油经济性等传统强项上做深做透。同时需正视质量短板,像雅阁应优先解决吃胎偏磨、车身锈蚀等高频投诉问题,天籁则需加快智能车机系统的升级迭代,通过质量提升重建消费者信任。在价格策略上,要么像部分合资车型那样给出诚意满满的终端优惠,要么通过配置升级实现“隐性降价”,避免陷入“小优惠无吸引力、大优惠伤品牌”的尴尬。
新能源滞销车型则需要找准差异化定位。在比亚迪海豹06、秦L等头部车型的压制下,二线新能源中级车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聚焦特定细分场景,如针对家庭用户强化空间舒适性和续航稳定性,针对年轻用户突出智能化交互体验;也可在细分价格带建立优势,通过精准定价避开与头部车型的直接对抗。岚图、极狐等品牌还需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技术背书、用户运营等方式提升品牌认知度,摆脱“小众冷门”的标签。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都必须紧跟市场转型趋势。燃油车企业应加快混动化布局,通过油电混动技术兼顾动力与油耗需求,适应消费者向新能源过渡的需求;新能源车型则需持续迭代技术,在电池性能、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避免因技术滞后陷入滞销。起亚K5的案例表明,单纯的配置升级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只有结合品牌重塑与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销量回升。
百姓评车
2025年9月中级车市场的滞销现象,本质上是汽车行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在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市场不再为品牌溢价、历史情怀买单,只有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存活。对于车企而言,9月的销量成绩单既是警示也是机遇。滞销阵营的案例表明,无论是合资巨头还是自主新锐,无论是燃油车型还是新能源产品,脱离市场需求的产品策略终将被淘汰。而头部车型的成功则证明,技术创新、用户洞察、品牌信任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级车市场的洗牌将持续深化,滞销阵营的名单可能还会扩大,但这并非市场的倒退,而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竞争带来的是更丰富的选择、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合理的价格;对于车企而言,唯有拥抱变革、聚焦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