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们降价背后的思考:以价换量是必经之路!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09-04
  • 浏览:46428

刚开售不到一个月的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车型价格直降1万元,调整后售价为25.95万元。此举被业内视为特斯拉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销量压力的重要举措。

图片

特斯拉此次调整价格,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缓解销量压力。数据显示,特斯拉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同比有所下滑。Model 3车型在7月份的交付量9851辆,环比6月下降40.79%,面临小米SU7等车型的激烈竞争

二是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小鹏、极氪等迅速崛起,推出了许多在续航、智能驾驶、内饰豪华感及服务方面都极具竞争力的车型。例如,极氪007在配置丰富的情况下起售价甚至低于Model 3基础版。这些都给特斯拉带来了巨大压力,降价就是维持市场份额和产品吸引力的直接手段。

特斯拉此番降价并非是带头降价,而是一次跟风操作。因为,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品牌在前不久也都调整了价格。现在中国车市的主基调是反对过度内卷、反对价格战,现在看来,特斯拉和一众中国新势力不仅没有熄火的意思,反而有要把火烧得更旺的意思。

 

没有无缘无故的降价

从客观来说,无论是行业标杆特斯拉,还是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国新势力,它们相对于传统大厂,都还属于追赶者。这个“追赶”并非否定它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领先与创新,而是指在汽车产业所要求的全维度能力——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精细管理、大规模生产下的品控的深厚功力、以及历经长期市场检验的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新老力量的博弈仍在持续。

图片

特别是在产销规模方面。即便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它与许多传统汽车巨头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新势力品牌虽然在快速成长,但要全面超越这些传统巨头,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4年,丰田在全球范围内共销售出超过1000万辆,大众集团超过了900万辆,现代起亚和Stellantis销量规模分别超过了700万和500万。而特斯拉同期销量累计179万辆,蔚小理销量规模更少。

后起之秀们要想完成对前辈们的追赶乃至超越,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实现领先是不够的,还需要品牌溢价,还有大规模盈利。这就需要特斯拉和理想蔚来们扩大产销规模,以摊薄研发和制造成本。这更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运营效率来实现。

图片

说到这,即便是强如特斯拉,一个已经证明自己的明星企业,也仍然需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来夯实自己的基本盘。所以,它是有降价的强大动力的。至于说理想蔚来们,它们更需要尽可能多卖出车型。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汽车产业本质上是一个极度依赖规模效应的行业。销量不仅直接带来收入,更是摊薄巨额研发投入、降低单车成本、维持现金流健康,并最终走向盈利的唯一路径。

特斯拉们并非逆风而上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和新势力品牌此番的降价行为,是对前不久工信部等多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反对内卷式竞争政策的逆风而上。而且,这种论调在社交媒体上热度极高,可以说是流量发动机。笔者对这样博流量的做法并不赞同。

图片

因为,出台政策的初衷是反对“低于成本倾销”、“虚假宣传”等恶性竞争,重点是引导行业走向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健康竞争轨道。而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成本进行的正常价格调整,本就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而且上述降价行为,并非逆风而上,是有迹可循的。首先是与原材料成本出现了变化,比如,电池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下降(2022年60万元/吨处于高位,2025年7月价格7万元/吨),带动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另外,新势力因为更新的技术应用从而降低了成本,比如一体化压铸工艺,简化生产步骤,减少零件数量,提升生产效率。

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新的电池安全强制国标(GB38031-2025),将在2026年7月实施,同时,各地的以旧换新政策陆续暂停或资金用尽(如广州8月30日起暂停),这促使车企需通过降价抵消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并抢搭政策末班车刺激需求。

图片

所以,当前的降价潮并非无序的“内卷”,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原材料红利、技术革新、政策驱动和市场竞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当然,未来的竞争远不止于价格,更在于能否通过持续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在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产品的同时,构建起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是,现阶段的降价可以看作是赛场上的选手们为争取更有利位置而进行的战术动作。

换句话说,降价是术,而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全流程管理才是道。“道”与“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道无术,理想难以落地;有术无道,则是注定不会成功。

百姓评车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车市正逐步从粗放式的增长,转向一场基于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应用效率和体系化实力的深度竞争。竞争的最后结果,很可能不是谁完全取代谁,而是会走向深度竞合,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