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1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五: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创新与突破”上,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童一帆发表精彩演讲。
今天,我代表中国汽研围绕新能源汽车出海相关话题进行分享。当前,“高质量出海” 已成为行业共识,不少观点认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是企业出海的核心动因,但从本质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储备及工程师优势,已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既是市场选择,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汽研有幸参与其中,助力中国车企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
本次分享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全球能源体系的发展趋势;二是中国汽车及车企出海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三是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在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陪伴车企实现全球合作共赢方面的思考。
一、全球能源体系向 “新” 逐 “绿”
从宏观趋势来看,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相较于部分国家 “2550” 的规划,目标更具挑战性。汽车行业虽非碳排放的核心领域,但在能源转型中肩负重要责任。
据《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50)》及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824 万台,渗透率约 20%。从区域来看,欧盟、东南亚(含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澳新等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均保持较高水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已发生显著变化。
回顾发展历程,2008-2009 年我国启动 “十城千辆” 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时,乘用车市场接受度较低,早期产品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今,新能源汽车在性能、模式等方面已形成差异化优势,正如奔驰相关负责人所述,其新能源产品在品牌矩阵中已占据重要定位。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 4000 万辆,渗透率超 40%,持续带动汽车产业链升级与生态重构。
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来看,自 “九五” 计划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确立 “三纵三横” 技术路线以来,我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投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产业链成熟度显著提升,为中国汽车具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出口数据来看,2021-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迅猛,2024 年达 585.9 万辆(含商用车与乘用车)。但需注意的是,当出口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后,单纯依赖贸易模式难以支撑持续增长。目前,部分企业已出现海外市场质量验证不足、用户投诉等问题,暴露了对海外使用习惯与环境适应性研究的欠缺。
因此,构建全球化资源网络,通过共性技术与平台降低服务成本,成为支撑车企出海的关键。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路径将逐步从贸易向 KD(散件组装)模式演进,最终实现重点市场的全产业链布局,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海外研发中心,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化市场需求。
二、中国汽车出海现状与挑战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出海进程加速,这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形成叠加效应,但二者本质上源于同一产业背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调校难度低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与变速箱,新势力企业推出的产品已能满足消费市场基本需求。
在燃油车时代,企业常通过空悬、CDC 等硬件配置掩盖产品差异化不足的问题,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进而引发竞争加剧。这一现象传导至产业链,表现为主机厂向供应商施压、供应商向下游转嫁压力,从上市公司报告及行业调研来看,产业链利润率与资金状况已引发对行业长期发展的担忧,相关问题仍在探讨中。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产品已具备出海的基础条件:外形设计方面,头部车企多引入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语言与消费者关注的属性更贴合全球市场;产品性能与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延续良好态势,企业已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
当前中国汽车出海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市场从发展中国家等边缘市场向主流价值市场转变;二是部分企业已实现从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到产业扎根的战略跃迁,例如通过投入赛车运动(如奔驰 F1 车队),以当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品牌形象;三是出口策略、生产策略等均发生适应性调整。
对比全球主要车企(如丰田、现代、本田、大众、通用、奔驰、宝马)的销量结构,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占比仍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出海过程中,中国车企需构建对海外市场的动态适应与本地化布局能力。例如,俄罗斯市场面临质量验证与口碑投诉问题;东南亚市场因酸雨、高温暴晒等气候特征,对产品适应性提出特殊要求;中东市场存在 DAB 数字收音机适配问题;欧洲汽车文化、巴西政治经济环境等也需针对性应对。
中国汽研依托 “标法智库”,梳理了全球市场的标准法规、产业政策、销量数据与竞争格局,建立分析模型,为车企提供市场准入评估、路径选择与策略制定等服务,助力企业理性布局海外市场。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出海在市场准入、检测认证、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汽研愿与车企携手,共同打通出海之路。
三、一体化服务体系与全球伙伴共赢
作为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中国汽研从以下维度构建服务体系,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出海:
第一,提供全流程市场咨询服务。依托中国中检集团在全球 40 余个国家、70 余家分支机构的网络优势,中国汽研可获取一手市场信息与政府沟通渠道,为车企提供宏观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工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政策法规解读、贸易方式分析、产业链调研等服务;同时覆盖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竞品分析、消费者需求等细分领域,贯穿乘用车、商用车等不同品类,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决策支持。
第二,开展全链条测评验证服务。围绕产品定义、设计验证(DVPV)与海外适应性验证,提供环境适应性(如电网稳定性、电压波动等场景)、车联网功能等专项测试,确保产品符合海外市场需求。
第三,助力海外品牌建设。通过与国际汽联等机构合作,以赛事文化为载体,助力中国车企向海外输出品牌价值,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四,深化国际技术合作。作为国家级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支撑力量,中国汽研已与尼日利亚、乌兹别克等国家开展技术法规验证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技术的国际化应用。
中国汽研定位为 “政府帮手、企业助手、消费者顾问”,目前已在欧洲、中东、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派驻常驻人员,2025 年计划推进南美与中亚分中心建设。
未来,中国汽研将致力于成为汽车企业全球化运营值得信赖的质量服务伙伴,与行业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出海。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