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败诉背后,新势力告别野蛮生长,成消费者维权范本!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1-26
  • 浏览:53570

一纸判决,为狂飙突进的新势力造车行业,划下了一道深刻的法治红线。近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小米汽车成为新势力造车行业的焦点。海南消费者李女士因未验车被催收尾款、定金遭没收的纠纷,最终以小米双倍返还定金1万元告终。这场标的额不大的官司,实则为狂奔中的新势力车企划下了法治红线——法院明确认定未验车即付尾款的格式条款无效,直指其加重消费者义务、限制质量核验权的核心问题。

图片

几乎同时,南京法院对小米SU7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涉嫌虚假宣传案的质证,让行业信任危机进一步发酵。小米法务雷军微博发言不算官方承诺的辩护词,与品牌此前和用户交朋友的宣传形成刺眼反差,暴露了新势力在宣传口径与法律责任间的撕裂。两起案件叠加,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行业高速扩张背后的合规短板。

从营销狂欢到履约竞赛

小米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新势力造车竞争阶段切换的缩影。早期依靠资本输血和概念营销就能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然落幕,当交付量突破50万辆门槛,消费者的关注点从黑科技噱头转向实际履约能力。

此前,行业普遍存在营销先行的惯性:小米SU7的1.98秒破百附带不计起步时间的小字注解,YU7的2200MPa超强钢实为材质项目名称,这种大字吹亮点、小字藏限制的套路,曾被罗永浩痛斥为行业陋习。但海口判决传递的信号清晰可见:司法不再容忍营销话术与实际服务的脱节,企业必须在宣传与履约间建立刚性匹配。

图片

如今,这种倒逼已显现成效。小米近期调整辅助驾驶宣传策略,用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需时刻专注的加粗提示取代此前的小字陷阱,哪吒、零跑等品牌也相继修订购车协议,明确验车后付尾款的核心流程。竞争焦点的转移,正在重塑行业的价值坐标系。

新势力车企多脱胎于科技或互联网行业,其快速迭代的思维在汽车领域遭遇法律考验。小米与李女士协商360天订单有效期、随时申请排产后,又以格式条款强制催收尾款,这种流程僵化背后,是跨界企业对汽车消费特殊性的认知缺失。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的评价切中要害:汽车企业无论模式如何创新,都不能突破公平交易的底线。司法实践正在为行业立规:南京案件中,法院对宣传承诺法律效力的审查,倒逼车企建立宣传口径法律预审机制;海口判决确立的付款与交付义务匹配原则,让理想、小鹏等品牌紧急修订排产与付款的联动规则,取消未排产先付款的隐性要求。

图片

监管层面的协同跟进同样关键。市场监管部门针对预售模式乱象开展专项排查,发现近三成新势力品牌存在合同条款模糊、承诺不兑现等问题,目前已推动12家企业完成整改。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能力。

消费者维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防御

汽车消费的专业性与信息不对称,决定了维权的关键在事前。消费者在订车时需特别关注两点:一是固定承诺证据,无论是销售口头答复还是官方APP留言,均需截图留存,小米案中支持验车后付尾款的官方答复,正是法院判决的核心依据;二是审查合同条款,对逾期付款没收定金排产不可变更等格式条款,可要求销售标注解释,必要时附加补充协议,明确验车后付款排产需双方确认等核心诉求。

对于宣传中的技术参数,应要求转化为书面承诺。如遇到优化空气动力学提升散热效率等模糊表述,可要求注明具体测试标准或第三方检测报告编号,避免陷入宣传期间主观描述的维权困境。

图片

当权益受损时,盲目投诉往往会无效。正确的流程应是阶梯式维权:首先与门店协商,要求按初始承诺执行,过程中全程录音;协商无果可向12315平台投诉,附带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据,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能推动多数纠纷在行政调解阶段解决;若涉及定金没收、虚假宣传等核心争议,可参考小米案的司法逻辑,重点主张格式条款无效宣传构成合同信赖基础,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车企会以APP协议有管辖权约定为由,要求到外地诉讼。此时可依据《民事诉讼法》,主张合同履行地在消费者所在地,争取本地法院管辖,降低维权成本。

消费者的个体维权正在汇聚成行业进步的力量。李女士的案件判决后,全国多地消费者依据该判例,成功追回被没收的定金。建议消费者在维权成功后,将案例反馈至市场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这些鲜活案例会成为监管政策调整、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

图片

对于频繁出现的共性问题,可联合其他消费者形成集体诉求。如针对OTA升级缩水电池衰减认定模糊等行业性痛点,通过集体协商推动车企建立标准化解决方案,从根源上减少维权需求。

百姓评车

小米的败诉,是新势力造车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必经阵痛。当营销泡沫褪去,真正的竞争回归到产品质量、服务履约与合规能力的比拼。对于车企而言,需要重构用户思维——不是口号式的交朋友,而是将消费者权益嵌入生产、销售、售后的全流程,如理想汽车推出的合同条款通俗版交付全流程可视,正是合规与体验结合的尝试。汽车行业的百年变革中,技术创新是引擎,而合规与信任是底盘。小米败诉案如同一次底盘调校,或许会让行业暂时减速,但能让新势力造车在更稳健的轨道上前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