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系车”的盛世危言:主机厂是舞者还是道具?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1-24
  • 浏览:46541

正在举行的2025年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展馆内,华为的热度堪称“现象级”:D区2楼18.2馆及赛力斯、北汽、上汽、奇瑞、江淮等馆,鸿蒙智行旗下多款新车凭借颠覆性的交互体验引发围观;A区2楼4.2馆及广汽、东风、长安、比亚迪、奥迪、日产等相关车企展台,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合作品牌车型密集亮相,从高端到主流市场形成全面覆盖。

这场车展不仅是汽车行业的年度盛宴,更成为华为乾崑生态与鸿蒙智行两大汽车生态的集中秀场。

一面是余承东领衔的鸿蒙智行打造用户生态,一面是徐直军主导的乾崑方案构筑技术底座;一面是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和上汽(尚界),一面是广汽(启境)、东风(奕境)、上汽通用五菱(华镜)。此外,还有岚图、阿维塔、猛士、深蓝、奥迪以及广汽传祺向往、东风日产天籁等品牌或车型,共同组成了强大华系车阵容。粗略一数,展馆里近一半的新能源车,多少都带着点“华系血统”。

虽然,华为一直在说不造车,可是,它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价格带、横跨自主品牌与合资阵营的大网。

以前,主机厂是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可如今,风向变了。像华为这样的超级供应商,不再甘于躲在幕后做零件或代码的提供者,而是带着操作系统、智能驾驶、座舱生态、甚至销售渠道整套方案强势登场。它不挂车标,却定义体验;不列财报中的“整车销量”,却左右用户的选择。

主机厂反倒像是被请来搭台唱戏的“合作演员”——负责造壳、拿资质、走流程,而真正的剧本、灯光、观众情绪,早已被华为悄然掌控。

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算得上是进步吗?

境、界两张大网来势汹汹

截至广州车展开展前,华为乾崑的版图已扩张至14家车企——不仅包括比亚迪、长安、广汽、东风等自主品牌主力,也涵盖了奥迪、日产等合资与外资品牌,甚至触及部分豪华阵营。搭载该方案的量产车型已达33款,价格跨度极大:下探至15万元左右的家用轿车,上探至50万乃至突破百万元的高端SUV、旗舰MPV和豪华轿车,几乎填满了主流消费市场的每一个缝隙。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33款车型并非简单贴标,而是深度整合了华为的感知硬件、计算平台、算法模型与云服务。从城市NOA到自动泊车,从AR-HUD到端到端大模型座舱,乾崑正在把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车,拉入同一套智能体验标准之中。

这组数字背后,透露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华为不再只是“可选项”,而正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默认配置”。对大部分车企而言,和华为合作,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市场生存策略——你不上华为,就是没有竞争力,消费者就是不认。

换句话说,华为悄然统一了原本割裂的汽车市场语言。以前,大家买车看的是德系的底盘、日系的省心、美系的豪气,还有各家产品独特的产品调校。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更关心的是:有没有城市NOA?语音能不能打断?导航会不会自动切换车道?谁掌握了这样的技术,可以说谁就拿到了未来10年的入场券。

和华为合作就是目前的最优解。

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由于中国新能源车市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技术路线(纯电、增程、插混的平衡)、商业模式(直营、代理、传统经销的优劣),还是生态竞争(自研全栈vs技术合作vs平台化采购),都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套用。

即使强如华为,也同样需要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水域中谨慎航行。因此,我们看到了“界”系列和“镜”系列。大家无需争论“哪个路线是对的”,而是在不同的路径上加速试错和迭代。

正是在这种“没有参考答案”的背景下,华为所展现的多种合作模式,恰恰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式探索”的范本。

华为生态出现了双面性

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当14家车企、33款车型纷纷“上车”华为智能方案,表面上看,是中国汽车产业集体跃进高阶智能化的高光时刻——效率高了,车企也少走了弯路。但硬币的另一面,产品同质化正在以“智能化”的名义加速蔓延。

这些车,虽然挂着不同的车标,定价区间也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但坐进驾驶舱,通电启动的一刻,体验却都大差不差,同样的鸿蒙界面、同样的语音助手反应逻辑、同样的智驾行为模式。用户以为自己在选择不同的汽车品牌,实际上只是在挑选同一套智能系统的不同“皮肤”——外壳的颜色和内饰的材质。

华为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家不需要反复对比体验,直接认准华为智能即可,对于车企来说,拿来即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各种成本(包括搭建更大规模的团队,积累数据所需的时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玩家都依赖同一套感知架构、同一套决策模型,其它技术路线就很难获得市场验证机会,创新路径被严重缩窄。此前,我们曾报道过毫末智行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因为母公司长城汽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时间一直等待毫末智行完成技术落地,最终从被誉为“中国智能驾驶量产先锋”,到现在走向停摆的境地。

这就是“技术路径单一依赖”的致命所在——效率优先的“快路径”,正在挤压技术多样性的“慢可能”。一旦市场形成“华为=高阶智驾”的强认知,消费者就不会再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案”,资本也不会再投“第二条路”。当所有的资源向一条路径集中,其他可能性被提前判了“死刑”。

这种“死刑”不仅体现在研发上,对品牌发展和用户认知也有着极大的伤害。尊界S800和尚界H5,本是两辆风马牛不相及的车型,产品类型、价格、级别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驾驶感受、交互逻辑、服务生态共享同一套DNA。就说,它们该怎么讲自己的品牌故事?

更致命的是,用户认知被彻底混淆。消费者不再通过驾驶质感、人机关系或品牌调性来区分车型,而是简单粗暴地归类为“这是华为车”或“不是华为车”。品牌原有的历史积淀、工程哲学、设计语言,在统一的智能体验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对于车企来说,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有没有华为”,而在于在拥抱成熟方案的同时,如何保留各自品牌的叙事或者建立新的表达逻辑。

百姓评车

回到最初的问题:华为编织的这张覆盖全行业的大网,究竟是进步还是隐忧?

答案不取决于华为,而取决于每一家合作车企的选择。智能汽车的未来,必然是开放生态下的协同创新。对于车企而言,与华为的合作应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而非“在温床上躺平”。

至于说谁出头、谁沉沦,我们将持续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