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外媒报道,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已完全退出其在比亚迪的投资。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说:“2022年8月,伯克希尔开始陆续减持其于2008年购买的公司股票,去年6月其持股就已在5%以下了。”
也就是说,巴菲特在减持这件事上已经持续了3年的时间,并非突发事件。据统计,巴菲特持有比亚迪股票的这些年里,比亚迪的股价上涨了约3890%。从2008年9月~2025年9月的17年间,巴菲特累计套利至少80亿港元。
正如李云飞所说,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很正常。况且对于比亚迪来说,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进一步说,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可能是中国新能源车市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背后既有投资周期的正常结束,更反映出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和挑战。
中国车市发生了新的变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60万辆,同比增长36.7%,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随着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长将趋于放缓。
当渗透率超过50%后,意味着市场从过去的“增量竞争”逐步转向“存量竞争”,每年渗透率提升的幅度自然会收窄。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在2025年8月达到了55.3%,创下月度新高,并且这已经是连续第六个月渗透率超过50%。
2025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量同比增长25%,但这已是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有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在经过3-4年的高速增长后,市场将慢慢进入成熟期。这表明市场正从过去的“增量竞争”逐步转向“存量竞争”。
也就是说,中国车市的“躺赢”时代结束,未来将是技术、成本、管理、品牌的综合较量。如果,把这比作一场战争,此前的突飞猛进就好比是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快速战”,现在则成了刀刀见血的阵地战。举例来说,以前比的是,谁的电池包大、续航长。现在拼的是超充技术、智能驾驶(特别是无图城市NOA)、智能座舱(AI大模型上车)、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以前是,新车只要造得酷炫,配置拉满即可,价格到位就能吸引眼球。未来则需要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和情感共鸣。是主打科技(如蔚来、小鹏)、家庭用车(如理想)、还是情绪价值(如小米),这成为溢价和用户忠诚度的关键。
当竞争变得越来越细化,就会出现变化。这明显不符合股票投资理念。股票投资的基本逻辑是,在低估时买入,长期持有,在高估或基本面发生变化时卖出。现在是新能源车市规模增长将趋于放缓,这个时候出手能保证收益最大化。这当然不是说继续持有就一定会收益减少,而是说这种收益最大化是确定的,再继续持有则要面临某些不确定性。
竞争不只限于车辆本身
以上只是从投资层面的观点,从产业层面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需要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质量、效率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一个产业从爆发期走向成熟期的自然过程。
行业竞争白热化,价格战频繁。如何在这场消耗战中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是所有车企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以价换量”不可持续,必须靠真正的产品力和技术差异化赢得市场。中国新能源品牌正全力冲击高端市场。例如,蔚来、理想、问界、阿维塔、岚图等品牌。这需要企业在技术、设计、服务和用户体验上全面升级。在智能化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是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例如,聚焦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座舱等,让技术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开拓高价值海外市场。国内卷价格,海外看利润。因为海外市场竞争压力小,产品溢价更高。从简单的贸易出口,转变为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如上汽与奥迪的合作)和生态建设,是全球化的高级阶段。
与此同时,还有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蔚来的电池租赁服务(BaaS)是个典型案例。一方面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同时为车企带来了稳定的租赁收入,并实现了电池的集中管理和梯次利用。
聚焦技术革新更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人会说,技术革新实在太空泛了。比如固态电池喊了很多年了,优点都知道,就是大规模量产姗姗来迟。当我们能因为研发难度过高,就放弃吗?显然不能。当前的竞争是基于现有技术,而未来的竞争就是看对下一代技术的布局。
除了固态电池,未来的竞争还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展开:智能化与AI大模型,这不是说单车智能,更是“车路云一体化”的体系搭建;还有能源网络的革新。比如V2G(车辆到电网)技术(让电动车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向电网反向送电)、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等,这将使汽车融入更大的智慧能源生态系统。
在这里,就能看出股票投资和产业投资的区别。不是说巴菲特没看到这个趋势,而是投资理念决定了他只能这么做。
百姓评车
巴菲特的退出,更像是对阶段性价值实现的确认。这并不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电动化、智能化、补能体系及盈利模式等多条战线上完成深度转型和升级。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