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福特中国在上海成立全资销售服务公司的消息,为白热化的中国车市投下重磅炸弹。这家新公司将全面接管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的乘用车及皮卡销售业务,整合双方380余家经销商网点,实现“一个福特”的渠道布局。
这一举措并非孤例,而是当前汽车行业整合趋势加剧的生动注脚——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从渠道网络到品牌架构,一场以效率革命为核心的行业重构正在全面上演。
从双轨并行到一体协同
福特的渠道整合堪称合资品牌转型的典型样本。长久以来,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在华形成“双轨并行”格局:前者聚焦轿车与城市SUV市场,依托270家经销商覆盖主流消费群体;后者侧重商用车与硬派越野车型,110家网点多布局在特色细分领域。这种分工曾发挥过阶段性作用,但随着新能源转型提速,双重渠道的弊端日益凸显:长安福特经销商渴望引入高利润越野车型却受限于品牌壁垒,江铃福特的“福特纵横”系列因网点稀少导致销量低迷。更关键的是,双重渠道带来的营销内耗、资源重复投入等问题,让福特在价格战中难以集中发力。
此次整合直击痛点:新公司由熟悉双方业务的前长安福特高管陈晓波掌舵,通过委托管理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既规避了过往整合中“厚此薄彼”的陷阱,又实现了产品矩阵的互补——整合后的渠道可同时销售蒙迪欧等家用车型与F-150猛禽等硬派产品,形成全车系覆盖能力。江铃福特科技同步完成增资清算,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业务重叠问题,为整合扫清障碍。这种“渠道+公司层面”的深度整合,标志着合资品牌已从被动调整转向主动重构。
福特的动作并非行业个例,渠道整合已成为跨品牌的集体选择。丰田中国在“单城单店”区域试点双品牌并网,允许单一4S店销售广汽丰田与一汽丰田全系车型;自主品牌中,吉利推进“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将几何品牌并入银河渠道,领克与极氪实现售后体系共享;广汽集团设立品牌营销本部,统筹传祺、埃安、昊铂的渠道建设与市场推广。豪华品牌同样加入整合行列:保时捷计划两年内将经销商网络从150余家优化至100家,奔驰则推动低效能网点合并,进入“质效提升期”。
效率革命与行业生态重塑
渠道整合的背后,是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市场竞争白热化成为最直接的催化剂:2024年车市价格战持续发酵,叠加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结构性冲击,传统4S店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4S店退网数量达4000家,其中新能源品牌独立门店退网811家,商超店因高成本成为重灾区。在这种背景下,整合冗余渠道成为车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福特通过并网可减少重复建店成本,长安系品牌共网销售使经销商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近半。
新能源转型则从根本上重塑了渠道逻辑。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渠道分离模式已难以为继,消费者对“油电同店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上汽通用推行“一口价”模式与渠道精简同步进行,正是为了适配新能源时代的消费习惯;中升集团关闭76家燃油车4S店改建问界门店,新能源售后业务毛利率飙升至39%,印证了渠道转型的商业价值。更具突破性的是鸿蒙智行的跨厂并网模式,将问界、智界等多品牌产品纳入同一渠道,彻底打破了主机厂的品牌壁垒。
整合浪潮中,渠道形态也在发生质变。重资产4S店加速向轻量化、多业态转型:林肯推出“星火燎原”计划,构建中心店、体验店、服务站等多元网络形态,降低经销商投资门槛;小米汽车打造“人车家全生态”融合大店,结合小米之家现有资源实现快速扩张,2025年初已建成220家门店。经销商端则呈现“跨界融合”趋势,全国最大经销商集团中升将34个品牌售后整合为超级服务中心,工位利用率提升47%,通过数字化运营实现精准获客。
不过,整合之路并非坦途。利益协调是最大挑战:2018年福特曾尝试通过全国分销服务机构整合渠道,但因偏向长安福特利益导致江铃福特出走,最终失败。此次整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新公司能否平衡两大合资方及经销商的利益诉求。品牌定位冲突同样考验整合智慧,广汽集团在统筹三大品牌时,如何避免“营销一体化”变成“品牌同质化”,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从行业发展规律看,渠道整合仅是整合浪潮的冰山一角。未来,整合将向更深层次的技术共享、平台化生产延伸:福特整合后可依托长安新能源技术加速电动车型开发,吉利通过极氪与领克的股权整合实现技术协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27年,国内主流汽车品牌数量将减少30%,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小而散”的品牌将逐步退出市场。
百姓评车
福特渠道“大一统”的落地,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利益平衡为基础、以技术协同为支撑的整合模式,才具备长久生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整合带来的将是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更便捷的服务体验与更透明的价格体系。在这场效率革命中,能够主动拥抱整合、精准把握需求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行业格局中占据先机。中国车市的“整合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