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广州车展的新势力,在憋哪些翻盘大招?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1-19
  • 浏览:35356

2025年广州车展将如期而至,22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汽车、蔚来等头部玩家群星闪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1.6%的行业背景下,这场盛会本该是造车新势力集体秀肌肉的舞台。然而,参展名单的背后,哪吒汽车、极星、极越等多个曾经活跃的新势力品牌集体缺席,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

这些"退场者"的缺席,绝非偶然。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迈过40%的临界点,行业洗牌以每年淘汰8-10个品牌的速度加速推进,车展不再是单纯的品牌秀场,更成为检验企业生存实力的"试金石"。缺席的背后,是这些品牌在2025年经历的生死考验,而在沉默的另一面,幸存者们正憋着各自的破局大招。

2025淘汰赛的考验

2025年对于掉队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是被市场洪流裹挟前行的艰难一年。资金链断裂、销量崩盘、战略摇摆,多重危机叠加让曾经的赛道明星们接连陷入困境,而广州车展高达数百万元至上千万元的参展成本,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哪吒汽车的陨落堪称年度最令人唏嘘的案例。这个曾经月销突破3万辆的新势力头部玩家,在2025年正式走入破产重整程序,全系车型已然停产。截至11月10日,哪吒汽车总申报债权高达274.33亿元,已确认债权金额达57.01亿元,而公司账户可用资金仅约637万元,连维持基本运营都捉襟见肘。为了防止"造车双资质"这一核心资产不可逆灭失,哪吒汽车不得不在11月推进总额1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支付仓库租金、核心设备维护和售后支持等最低限度支出。从销量巅峰到破产重整,哪吒的坠落背后是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后遗症,在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入局后,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产品迅速失去竞争力,最终在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败下阵来。

极星汽车在2025年则经历了在华业务的全面收缩。作为吉利与沃尔沃联手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星曾被寄予厚望,但2025年的市场表现堪称惨淡:前10个月累计销量仅163辆,多个月份销量跌至个位数,前9个月挂牌销量更是只有79辆。销量崩盘之下,极星关闭了在国内市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全面转向线上销售,但这一调整未能挽救颓势。品牌定位摇摆是极星的核心症结,既未能在高端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又与吉利旗下其他品牌形成内部竞争,再加上频繁的管理团队人事变动,让企业运营雪上加霜。在华业务近乎停摆的情况下,参与广州车展自然成为不必要的开支。

比极星处境更糟的是极越汽车。这家去年还在广州车展高调参展的品牌,在展会结束后不久便宣布关门,成为2024年底至2025年初行业洗牌的首个牺牲品。极越的快速陨落,暴露了新势力过度依赖资本输血、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致命缺陷。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强者恒强"的格局下,缺乏持续融资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中小品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除了这些已明确陷入困境的品牌,还有部分新势力选择主动缺席广州车展。行业分析指出,随着短视频平台与线上渠道的兴起,传统车展的信息传播功能被大幅分流,车企更倾向于将预算投向精准直达用户的数字化营销。对于资金紧张或战略收缩的新势力而言,放弃耗资巨大的车展,转而聚焦产品迭代和成本控制,成为务实的选择。

幸存者的破局暗招

尽管2025年的市场环境异常残酷,但并非所有缺席广州车展的新势力都已放弃抵抗。在沉默的背后,部分品牌正在通过战略调整、技术深耕、细分市场突破等方式积蓄力量,试图在行业格局未定的情况下寻找翻盘机会。

对于哪吒汽车这类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品牌,保住核心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首要目标。其推进的1亿元,核心目的就是维持"造车双资质"的有效性——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造车资质仍是稀缺资源,只要资质得以保留,就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据业内消息,哪吒汽车管理人正在与多家潜在战略投资者接触,重整方案的核心方向是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主流价位段产品。有消息称,哪吒可能会放弃此前的多线产品策略,转而聚焦10-15万元主流市场,通过简化产品线、优化供应链来降低成本。同时,哪吒汽车的售后体系仍在最低限度维持,这既是履行对现有车主的责任,也是为未来重启销售保留基础。如果重整顺利,哪吒有望在2026年以更精简的姿态回归市场。

极星汽车在国内市场收缩的同时,正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和技术合作。虽然关闭了国内直营门店,但极星并未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而是通过线上渠道维持基本销售和售后服务,同时集中资源拓展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据了解,极星正在加大对欧洲市场的电动车产品投入,依托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和渠道资源,试图在海外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极星还在推进与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合作,计划引入更具竞争力的智能驾驶技术和座舱系统,弥补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有行业人士透露,极星可能会调整在华产品策略,未来或将以进口方式引入更具差异化的高端车型,避开与中国品牌的直接竞争,通过小众化、个性化定位寻找生存空间。

在主流乘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部分缺席车展的新势力选择转向细分赛道,通过技术深耕建立差异化优势。新石器汽车就是典型代表,这家聚焦无人物流领域的新势力,在2025年完成超6亿美元D轮融资,成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迄今最大规模的私募融资。新石器并未参与传统乘用车车展的角逐,而是专注于L4级无图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其全球首家L4级无人车队规模已突破万辆,单月交付量超2000台。在应用场景上,新石器已进入阿联酋、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获得阿联酋RoboVan牌照,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随着2025年无人配送车市场迎来爆发期,预计全年销量将超3万台,新石器通过聚焦细分赛道,成功在主流市场之外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此外,还有部分新势力选择"技术潜伏",暂时放弃前端市场的营销曝光,转而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在L3级自动驾驶进入量产元年、智驾渗透率预计达65%的行业背景下,这些品牌正集中资源攻关自动驾驶算法、电池技术和智能座舱系统。有消息称,某缺席广州车展的新势力已与地平线等芯片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计划推出搭载最新征程6M芯片的车型,该芯片算力提升3倍,可支持大模型运行,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同时,在换电技术成为行业新赛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在布局换电车型,试图借助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换电生态,切入公务车、网约车等B端市场。

缺席并不是终点

2025广州车展新势力的缺席名单,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深度重构的残酷现实。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浮夸风""巧嘴风"的营销套路已然失效,工信部等部门启动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更是让行业回归"技术为王、产品为本"的本质。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是否参加车展不再是衡量品牌实力的标准,能否在资金、技术、产品、渠道等核心环节建立竞争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造车新势力将呈现两极分化:头部品牌凭借生态优势和技术壁垒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品牌要么在细分赛道建立独特优势,要么通过合作、重整等方式寻求新生。哪吒汽车的重整之路、极星的战略收缩、新石器的细分突围,分别代表了困境中新势力的三种可能选择。这些缺席广州车展的品牌,有的可能就此沉寂,有的则可能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重返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比拼,生态协同、供应链整合、全球化布局成为新的竞争维度。华为鸿蒙智行的"多品牌矩阵"、小米汽车的"人车家全生态"、蔚来的"换电网络+子品牌协同",都证明了生态化运营的重要性。对于缺席的新势力而言,无论是重整重生还是细分突围,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淘汰。

广州车展的展馆内依旧人声鼎沸,头部品牌的光芒掩盖不了行业洗牌的残酷。但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种"大浪淘沙"式的淘汰并非坏事,它将倒逼企业放弃浮躁的营销套路,回归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本质。那些在2025年经历困境、默默蓄力的新势力,无论最终能否重返主流舞台,都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未来已来,2025年的市场洗牌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缺席一次车展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在赛道上继续奔跑的实力和勇气。对于那些暂时离场的新势力而言,唯有坚守核心价值、深耕核心技术,才能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它们以全新的姿态重返车展舞台。

百姓评车

广州车展的缺席名单,本就是行业洗牌的“照妖镜”——滤掉营销泡沫,照见实力真相。2025年的赛道从不是话术比拼,而是技术、资金与供应链的硬仗,那些沉迷“浮夸风”、缺乏核心壁垒的新势力,注定在价格战与技术战中折戟。

缺席并非体面收缩,而是竞争力失语。行业早已不相信“巧嘴”与概念,只认量产实力、盈利能力与技术沉淀。若不能摒弃浮躁、深耕核心,即便日后重返展台,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陪跑者。幸存者唯有以技术为刃、以务实为基,方能在淘汰赛中站稳脚跟,否则终将被市场彻底遗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