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现代汽车ConceptThree概念车亮相。活动现场,现代设计中心负责人Simon Loasby直言,调温、空调、音量等高频操作本应一键完成,而非让用户在屏幕菜单中浪费时间。行业用大屏替代实体按键的设计“完全不合理”。Loasby吐槽说“连我自己开的车,开个座椅加热都要翻好几层菜单,这算什么用户体验?”
关于智能化的争论,汽车圈内讨论得一直很厉害。从消费者到车企高管,莫不如此。当然,消费者和车企高管因为角色不同,他们的目的也不同。消费者纯粹是出于使用体验而发声的,而车企高管的目的就没那么简单了。特别是传统大厂的高管,他们说的内容针对性极强。
就以刚才说的现代设计中心负责人Simon Loasby,你猜他知不知道他这样说出这样的话,会在互联网上招致骂声一片?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为什么敢冒互联网之大不韪,还如此坚定地发出灵魂拷问?那是因为他要的就是有人讨论。
当然有人会把这一行为简单归类为“故意制造反差寻求流量”,但这只是最表面的意思,其内在逻辑是品牌身份的宣示和目标用户的维护,同时也是在新时代竞争压力下的一种注意力争夺和可能的技术路线辩护。
批评从来没有停止
传统巨头批评智能化,从来都不是新鲜事。
此前有宝马高管公开质疑大屏实用性。宝马首席开发官FrankWebber认为宝马iDriveX的屏幕已经足够大,没有必要继续增大,如果车内有太大的屏幕,会让你与道路产生隔阂。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数字化不是看谁家屏幕更大,代码更长”,“现在不少车企的产品提供大屏幕,这可能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导致事故”。他还补充道:“汽车技术的发展,应该尽可能地不要让司机分心”。
法拉利CEO在一场投资会上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法拉利车里安装过多屏幕。他表示,自己出身于半导体行业,很清楚车里什么东西对用户有用,什么东西对供应商有用,他认为屏幕是对供应商有利,并不是对客户有用。他表示法拉利是为驾驶而生的,它不是一张沙发,不是一台手机,更不是一个数据中心。
梅赛德斯-奔驰的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屏幕并不代表豪华。”
反观新能源品牌,大尺寸屏幕几乎成为了当前热门新能源车型的“标配”。比如,零跑C11搭载了一块17.3英寸中控屏,小鹏X9搭载的是17.3中控屏及21.4英寸后排显示屏,理想L6是15.7英寸中控副驾双联屏,最夸张的是银河E8,搭载了45英寸8K高清一体式贯穿长屏。现实情况是,问界M9成为销量最高的50万+车型,理想L6、小米SU7、这些车型纷纷大卖,靠的还就是智能化体验。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品牌作为后来者,它本身就是从传统燃油车巨头那里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这并非简单的产品替代,而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价值定义和生态构建的全面竞争:不再强调传统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而是将电池、芯片、软件和算力作为新的价值核心。更关键的是,后来者不仅站稳脚跟,而且还把传统大厂逼到了墙角,这才引发了传统大厂激烈的批评和吐槽。
蛋糕被分走了,而且还是很大一块,这才是原罪。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退回到十年前,传统大厂面对特斯拉,哪一个不是高高在上的,哪有现在这样激烈的对抗啊。
背后的综合考量
有人认为传统巨头的批评,本质上是“酸葡萄”心理或纯粹的固执。这不能说不对,但不能说全对。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竞争对手疯狂蚕食掉自己的市场份额,有反抗和争议是正常的。
诸多巨头高管发表惊人言论更可能是一种综合的策略考量。像法拉利、奔驰这类传统豪华品牌,其核心价值常与“驾驶乐趣”、“机械美学”、“传统豪华工艺”紧密相连。公开批评大屏等新兴趋势,是其强化自身品牌差异化、巩固目标用户认同的一种方式。
这些言论也是说给他们的目标客户听的,是一种巩固社群认同的方式。当品牌高管站出来捍卫某种价值观时,其核心用户群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这有助于维持极高的品牌忠诚度。
现代汽车也同样如此,虽然它相对于欧美的老牌汽车巨头来说也是一个新人,但是它已经坐在了牌桌上,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
在社交媒体时代,争议性言论本身极易获得巨大传播声量。一位品牌高管对行业趋势的尖锐批评,很容易成为头条新闻。这是一种高效的营销策略,能以较低成本让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差异化在公众视野中反复刷存在感,无论外界是否同意其观点。
雷军、余承东、李想、李斌就是个人IP与品牌营销深度融合,并从中获得巨大红利的典范。这也印证了社交媒体时代“老板IP”的巨大价值,它成为了品牌最值钱的流量入口。这促使整个汽车行业乃至更多行业的企业家开始学习这种模式,例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下场与网友交流。
同时,一个庞大的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应该允许不同的技术路径和价值观并存。既有拥抱超大屏的品牌,也有强调驾驶本源的品牌,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车企巨头高管的发声并不是真的要向新生事物开炮,更多地应将其视为一份品牌战略宣言或市场声明,其首要目的是营销和定位。而不是一份客观的技术对比分析报告。
百姓评车
归根结底,传统巨头高管的“惊人言论”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它既包含了对品牌遗产的捍卫,也掺杂了新的营销策略的学习。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技术路径也好,品牌定位也罢,汽车行业本质上就是一门生意。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