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份的气温出奇的高,就连一向被称为避暑胜地的东北地区,老百姓都忍不住抱怨,实在是太热了。但,比今年夏天高温更火爆的是,中国车市的明争暗斗正在升级。
之前是无底线的价格战打得天翻地覆,因为主管部门出手整顿,各家品牌都收敛了很多。现在则是产品力趋于相同,各家开始近身肉搏。比如,中大型纯电车型市场就有乐道L90、理想i8,问界M8纯电版、小米YU7等热门车型。它们虽然产品力说明各有不同,但是其共性特点都比较接近,车长都在5米左右,轴距3米以上,都搭载了800V超高压快充,快速补能谁都不弱。另外,在乘坐空间,储物空间、智能化配置方面,大家的基本表现也都相近。
所谓的差异化竞争,在消费者看来,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这当然不是纯电大型SUV特有的情况,在其他细分市场,也同样如此。比如,10万左右的车型,无论是增程车型,还是插电混动车型,各家要么是主打越级空间,要么是越级配置,要么拼综合续航。最后的结果是,产品愈发同质化。据统计,2025年上海车展共展出车辆1366台,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70%,即约956款新能源车型。
就说如此规模的量级,再怎么差异化竞争,最后都成了同质化。甚至有些品牌连宣传语都是同样的文字内容排列组合。消费者能够区分的点或许只剩下车标了。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注定是居高不下的。
定位重合下的必然碰撞
以理想汽车与蔚来汽车为例,在创立之初,两家品牌路线完全不同。蔚来主攻高端纯电,理想则是高端增程,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它俩却在产品战略上呈现出明显的竞合态势。
理想i8与乐道L90在产品定位上就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前者车身尺寸5085×1960×1740mm(轴距3050mm),后者5145×1998×1766mm(轴距3110mm),侧重点都是车身空间超大,面对的都是多孩家庭、三代同堂等场景的家庭用户群体。
两者之间的差别仅是,乐道L90凭借5145mm车长和3110mm轴距略胜一筹,通过240L前备厢和下沉式后备厢设计强化实用性;理想i8则以“空间越级”理念优化乘员舱,强调家庭成员的活动便利性。
有人肯定会说,乐道L90的BaaS方案(19.39万起)更能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理想i8依赖的是品牌溢价(理想通过L系产品可是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用户基础)。但这属于营销品牌运营层面的东西,和产品本身关系不大。
从产品层面来看,理想汽车大冰箱、大彩电、大沙发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众多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产品标准,甚至连中低端新能源车型也在奉行这个路数。零跑汽车就是以接近理想车型一半的价格提供相似的硬件与功能,在更低价位的市场区间,快速抢占家庭用户。而且现在不只是零跑一家在分食理想汽车的销量蛋糕,现在以及未来已经有更多的品牌想要切入增程市场,比如阿维塔、小鹏、小米等。所以理想汽车只能大力推出纯电车型,以改变自己瘸腿走路的劣势;蔚来汽车虽有换电这个独门秘籍,奈何消费者实在兴趣不大,或许是因为车辆本身价格高,也或许是因为换电成本太贵,也或许是现在高压充电技术正在普及,导致蔚来汽车的销量表现始终不温不火。以前,蔚来还是“蔚小理”中的老大,现在已经被甩得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也是因为如此,蔚来推出了价格更低的乐道L90,理想汽车则是推出纯电车型i8,以求改变现状。但是,产品同质化情况也随之而来。对于自身来说,双方都实现了差异化,但是这个差异化放在整个行业来看,却显得雷同。
想想也是,电池采购的是头部大厂的,智驾方面,除了华为之外,别人家也都是大差不差。要想有大的差异化,并不容易。各家也就只能在细节方面玩出花样。一两家品牌如此,大家还有耐心对比一下,要是所有家都是如此,消费者只会没有耐心。
但,各家车企为了卖车,又只能加大嗓门,加大宣传力度,竞争激烈来的就是这样暴风骤雨又顺其自然。
没有战争,但是硝烟四起
此前,有多位车企大佬说,中国车市到最后只能留下几家头部企业。何小鹏说,十年后中国汽车主流品牌可能只剩7家;朱华荣预测(2024年):“未来3至5年,60%-70%的汽车品牌将关停并转;尹同跃认同主流车企数量将缩减至5家左右;余承东称:“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主要玩家可能小于等于5家;朱江明认为中国车企最终会保留8-10家。
客观地说,最后剩几家都无关紧要,只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中国车市的整合浪潮已不可逆。这一过程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球竞争力,但同时也伴随阵痛(如品牌消亡、用户权益风险)。从头部车企的战略调整到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求生,不同参与者的生存路径已逐渐清晰。
但是,谁也不想就此退出中国车市。各家品牌都因为不想被淘汰,所以我们看到它们在竞争这件事上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些品牌还有样学样。这种事不仅出现在新势力品牌当中,在年销几百万辆的头部车企身上,这种事也屡见不鲜。比如说,某插混车型热卖,竞争对手马上跟进,推出尺寸更大、配置更丰富的车型。价格嘛,就略微高上那么一丢丢,显得很有格局;某纯电小车风生水起,竞争对手又马上推出竞品,套路依旧一样,续航高上一些,配置也进行了优化,空间也同样大了不少,价格嘛,还是高了一点;降价方面也同样如此。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跟着动。主打的就是一个全方位陪伴。
我们没有理由批评这种行为。一没有违法,二符合市场规则,都是明面上的事,拿得出来,说得出去。而且从消费者的角度说,这还是一件好事。只有竞争更加充分和激烈,大家才能享受到最好的东西。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车企如果不想被淘汰,那只能全力发展,进行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战争嘛,自然是火药味十足,肯定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温良恭俭让。
所以,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而且,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车企的战术动作也会越发多样化,甚至更加出人意料。比如说,0元购车,保险补贴、比如全栈自研,供应链垂直整合。这在以往的燃油车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说,随着淘汰赛进行到关键期,车市的竞争形态会更加颠覆。差异化和同质化并行,消费者将会面临更加眼花缭乱的卖车市场。
中国车市的竞争烈度还在上升。
百姓评车
中国车市这场高烈度的淘汰赛,正以两种看似矛盾却内在统一的形态向前推进:一面是产品层面的趋同化,一面是生态布局的差异化突围。当消费者面对满目琳琅却难辨差异的车型时,行业的真正较量已从产品参数的对比,转向了技术纵深、用户运营的立体博弈。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