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小米汽车可谓是风头正盛。因为小米YU7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
小米YU7起售价25.35万元,上市3分钟,大定便突破200000台;1小时内,大定数量突破289000台;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已突破240000台。
这样的成绩让汽车圈备受打击。
朱江明说,“本来这些天心情很好,因为订单很多,但看了昨天晚上雷总一个小时就搞30万辆,给我们的压力巨大……”某合资品牌高管甚至破防,表示,如此庞大的订单量,很可能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需等待一年以上,他甚至感慨世界上难有这般“愚忠”的品牌粉丝,
面对小米SU7的订单,奇瑞发布了这样的一张海报:抱歉,我们只定了51971台(风云A9L发布会)。
表面上看,小米YU7确实对竞品车型造成了冲击,直接动摇了中高端新能源SUV市场的价格体系,并引发竞品客户观望或转向。但实际情况需求是,小米的YU7的市场热度过于火爆,极大提升了消费者对25-35万纯电SUV的关注度。同时,又由于小米YU7的产能限制,交付周期最长达到53-56周(标准版)。有部分消费者转向友商品牌(如Model Y、理想L7),间接为竞品输送客户。
友商则是顺水推舟,目前已有极氪、蔚来、智己等品牌针对小米退单用户推出“全额补贴5000元定金”政策,并提供现车或快速交付(如Model Y交付周期仅2-4周),直接争夺因等待焦虑流失的客户。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YU7大热,也不全然是坏事。
去年的戏码重新上演
当然,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去年小米SU7刚上市的时候,也出现了因为交付不及时,竞争对手上演了令人啧啧称奇的一幕——对已下定小米SU7消费者给予5000元补贴。
当时,智界汽车表示,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蔚来对已下定小米SU7消费者给予5000元补贴,同一个手机号凭借小米汽车锁单订单,包括排产信息,可以在提车后减去相应金额;新上市的理想L6有这样的优惠活动,下定小米SU7的消费者选购上述车型可给予5000元补贴。
雷军发了一条微博疑似回应此事,“目前小米SU7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正在快速提升。如果您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比如,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系列等,大家也可以考虑选购!”雷总果然是雷总,这等心胸和气度让人神往。
在中国车市,像这种车企之间的“撬行”行为并不常见。燃油车时代,车企通常避免直接争夺竞品订单,更依赖品牌力或产品力竞争。用户决策更注重长期口碑和可靠性,品牌忠诚度较高。大家通过技术迭代(如发动机性能、底盘调校)和品牌溢价竞争,而非通过补贴竞品订单争夺市场。
在销售终端,保不齐有销售人员会针对竞品做出类似的行为,但只限于店面之间的竞争,而且还都是在同一个地区。
而在新能源时代,车企之间的攻讦变得频繁起来,甚至还有些火药味十足。比如车圈恒大论,比如大佬间的口水仗,每一次的话题都能冲上热搜。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以往安静了很多年的汽车圈,在这几年完成了舆论层面的总爆发。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上,在社交媒体上,在人们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举报、争论、辟谣、回应不绝于耳,看似巨大的流量背后,暗藏的都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释经权”的定义。这个也不难理解,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技术路线高度重合(如800V快充、智能座舱),难以通过产品本身拉开差距,转而通过舆论战强化品牌标签。例如,蔚来强调换电服务,特斯拉标榜FSD自动驾驶,都是如此。
小米汽车的竞争逻辑
现在,小米YU7又重新上演了一次SU7的戏码。连续两款车型如此大爆,标志着小米汽车从“单品爆款”进入“体系化战争”阶段。这不仅体现在销量和产品矩阵的扩张上,更反映在技术、生态的全方位布局。
相比SU7主打的流线轿跑风格,YU7转向更主流的大五座SUV,整车尺寸和气质更明显地面向家庭用户,承担了从SU7走向全品类家族的战略角色。
YU7的定位,至少有四点明确的逻辑:一是瞄准标杆,抢滩登陆中高端SUV空档。15–20万元市场早已被比亚迪、零跑、小鹏等车型所充斥。小米YU7的价格如果下探,只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相比之下,20–30万元区间虽然人也不少,但是竞争强度没有那么大,换句话说,就是能打的没有几个。YU7是有相当大的机会复制SU7的成功(订单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小米SU7凭借高端标签,摆脱性价比桎梏。此前,小米汽车通过SU7以激进配置和智能化体验打造了科技标签。本来YU7可以通过价格下沉来进一步扩大市场声量,但是,YU7通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等高端配置,并深度整合HyperOS生态,进一步强化了"小米汽车=高技术整合能力"的市场认知,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向上突破。正如Model 3与Model Y组合,合力扩张覆盖面,而非走高低配逻辑互相抢用户。
第三,小米YU7通过面向家庭用户的定位,以更大的空间、更舒适的体验,承载人车家生态,正好匹配小米智能家居战略,强调的是生态协同落地。
简单总结,小米SU7打出了名堂,小米YU7拔高了调性。
在这里,我们看其他新势力品牌,除了理想汽车利用先发优势,在增程领域闯出另一条康庄大道,华为则是给其他品牌赋能,用一种非典型的路径实现了汽车梦想。其余的品牌,说实话都没有特别的出彩。只有小米汽车连续爆款,SU7和YU7凭借“高配低价+生态协同”的策略,迅速占领市场。SU7首年交付13.5万辆,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市场份额,还吸引了原本对纯电持观望态度的家庭用户和科技爱好者的消费热情。
正所谓水涨船高,这种关注度的溢出效应,使得同价位的竞品车型也获得了更多曝光和潜在客户,也不失一件行业美事。
百姓评车
尽管小米汽车是一个后来者,但是它凭借跨界造车的优势以及经验,用生态重构了用户认知,成为另一条推动行业发展的鲶鱼。就凭借连续爆款的表现,把蔚小理比成了“老势力”,小米当得起鲶鱼这个称号。
在中国车企追赶国外巨头的紧要时刻,我们不能仅从产品层面来看小米汽车,还要从行业升级层面来看,小米汽车的发展路径值得深思。
从结果来看,小米的速度确实比想象中的快,其在汽车圈的打法和玩法,也远超很多人的想象,包括对小米汽车最终销售表现的判断,说实话很多时候已经超脱了汽车圈的认知。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