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姓评车
来源:百姓汽车
时间 2025-11-28
浏览:43540日前,理想汽车发布了2025年Q3财报,营收和交付量同比大幅下滑并出现近三年来首次亏损,但公司基本面表现出转型阵痛期特征。
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274亿元,同比下滑36.2%;总交付量93,211辆,同比减少39.0%。这是公司连续11个季度盈利后首次出现净亏损,净亏损达6.2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8亿元。

随后,李想本人发布长文,讲述了理想汽车的长期思考。李想说,2025年的第三季度,是理想汽车面向的第二个十年,三个最重要的关键选择应该怎么做,分别是组织、产品、技术。
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就动力电池和即将改款的L系SUV进行了说明。
理想汽车当前的处境,本质是从“需求定义者”向“技术定义者”跃迁过程中的必然阵痛。理想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和精准用户洞察迅速收获销量,从而领跑众多新势力。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早前的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现在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内卷,理想汽车需要稳住增程基本盘的同时,还需要打开纯电市场,这就要求理想用更高效的组织体系、更扎实的技术壁垒来应对目前的竞争格局。
李想宣布回归创业模式
李想宣布“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对过去三年尝试“职业经理人”模式的深刻反思。当公司规模扩大后,引入成熟管理体系本是常态,但在新能源这个技术迭代极快、竞争白热化的市场,过于强调流程和协作的矩阵式管理,反而可能导致决策链条变长、降低决策效率。

今年7月份,理想汽车放弃华为PBC绩效模式,重新启用OKR,后来我们曾报道过有着华为背景的李文智和邹良军被调整职位。由此可见,理想汽车正在放弃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始人主导的创业模式,旨在砍掉不必要的流程,让决策更敏捷、应对市场变化更迅速。李想亲自抓人力资源等核心部门,意图正在于此。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想反思“职业经理人”模式,导致公司“变成越来越差的自己”。这不是在否定流程或制度,而是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在AI与电动化剧烈重构产业规则的当下,标准化、层级化的管理范式已难以支撑快速试错与颠覆性创新。正所谓到什么样的山唱什么样的歌。对于理想汽车而言,现在竞争对手已经迎头赶上,自己要想快速出击势必要做出改变。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组织架构。毕竟业务都是人在做的。
另外,理想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产能问题。理想i6自9月26日上市以来表现强劲,累计订单已突破7万台,远超公司预期。但是10月仅交付数千辆。主要原因就在于电池供应短缺,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单一依赖宁德时代导致供应弹性极低。这暴露出“轻资产+强整合”模式的致命软肋。
为缓解产能压力,理想汽车从11月起正式启用双供应商模式。目前理想i6主要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第二家电池供应商确定为欣旺达。两家供应商提供的电池规格容量保持一致,确保产品质量标准统一。这一调整已初见成效,有车主反映选择欣旺达电池后,提车周期从原来的3-5周大幅缩减至1-2周。

据了解,理想汽车与欣旺达以50:50出资比例共同成立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3亿元。该合资公司专注于生产理想汽车自研的动力电池产品。目前电池研发团队规模已达200多人。马东辉对该项目高度重视,基本每两周都会核查一次项目进展。
以上均表明,当“精准洞察用户需求”不再足以构筑壁垒,唯有将市场反应速度与底层技术掌控力深度融合,理想才能重回巅峰。
增程和纯电的双线战略
从大的方向来看,理想汽车面临“增程守盘”与“纯电突围”的双线作战。
过去三年,理想依靠L系列增程SUV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场景,以高性价比、无续航焦虑和空间体验构筑了强大的基本盘,实现连续11个季度盈利。但随着政策退坡(如上海取消增程绿牌)、竞品围剿(问界M7/M9,还有零跑汽车的快速崛起)及用户需求升级,技术同质化(“增程+大六座”已成行业标配,理想早期定义的家庭出行范式被广泛模仿),差异化优势快速稀释,增程红利已见顶。

在此背景下,理想必须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纯电。然而,纯电市场早已是红海:特斯拉价格下探、蔚来换电生态成熟、小鹏智驾领先、小米YU7搅局。理想MEGA初期受挫、i6产能受限,说明其纯电转型并非简单复制增程成功路径,而需重构技术、渠道与用户认知体系。
也就是说,理想的纯电车型不能再局限于“奶爸车”标签,而是通过场景细分+技术标签打开新用户群。不再强调“空间舒适”,而是突出800V高压平台、5C超充、VLA司机大模型、激光雷达智驾等硬核技术,构建“智能+补能”双引擎。
i6瞄准20–30万元主流纯电SUV市场,主打“城市智能家庭SUV”,吸引单身精英、年轻情侣等新群体;MEGA则锚定50万元以上高端MPV,兼顾商务与亲子场景,守住品牌高度。未来不排除推出城市通勤版、移动会议室等新物种,突破传统家庭边界。
概括来说,增程是“现金牛”,纯电是“未来押注”。如何在不牺牲现金流的前提下,为纯电业务输血并赢得时间窗口,成为理想最大的战略平衡术。
在纯电这条路线上,理想的认知相当深刻。纯电的成败不仅在于车辆本身,更在于补能体验。为此,其将超充网络视为战略级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10月,已建成3508座超充站、19417根桩,高速覆盖率全国第一;2026年目标4800座,实现“每150公里一座高速站、城市3公里半径覆盖”;自研5C电池+500kW超充桩,实现“12分钟充500公里”,逼近加油体验。

李想本人曾将AI作为理想汽车的核心战略方向,并投入了大量精力。今年2月份,马东辉任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李想则是把精力转向AI,要求CTO谢炎、基座模型负责人陈伟及算法团队直接汇报进展。这种远超一般CEO对技术项目的关注程度,更像是以“首席AI架构师”的身份深度参与。
2025年,理想全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20亿元,其中仅AI相关投入就超过60亿元,涵盖模型、算力、操作系统和芯片四大支柱。李想反复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如若成功,AI将帮助理想汽车再次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百姓评车
理想汽车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曾经赖以成功的增程基本盘;另一边是必须打赢的纯电路线。值得肯定的是,理想没有选择躺平或简单降价保销量,而是主动“刮骨疗毒”:回归创业型组织以提升决策速度,自建电池合资公司以掌控供应链命脉,All in AI以构建下一代智能壁垒。
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