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第1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周销量榜(9月29日~10月5日)“重现江湖”。然而,这一看似常规的市场动态,却发生在监管部门已明确出手整治“榜单乱象”的背景下,使得这份榜单备受关注。
3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呼吁汽车行业规范数据发布,停止对外发布销量周榜。9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了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其重点打击的乱象之一,就包括“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等行为;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将“规范行业数据信息发布”作为“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重要一环。
因此,销量数据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市场信息透明化需求与监管部门整治“乱象”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它提醒我们,在解读短期销量排名时,需要更加理性。
周榜乱象及负面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汽车周销量榜单的发布,在提供高频市场动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行业乱象,对消费者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是数据混乱损害行业公信力。周销量榜单的核心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混杂与口径不一。不同发布主体(如车企自身、第三方平台)采用的统计标准各异,常见的数据包括指向工厂出货的“批发量”、反映实际购买的“上险量”,甚至可能掺杂非最终销售数据。这种混乱导致同一家车企在不同榜单中的排名和数字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批发量和上险量之间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更严重的是,部分数据可能经过“优化”,例如包含未交付的订单或为冲量而提前开具发票的车辆,这进一步损害了数据的真实性和行业的整体公信力。
其次,加剧行业内卷与短期行为。周榜的频繁发布(每周一次)无形中缩短了车企的战略考核周期,极易催生恶性竞争和短视行为。具体来说,周榜单常被用作营销工具。部分车企会利用周榜数据的短期波动制造舆论,对竞争对手进行拉踩。何小鹏就曾直言,过度关注周榜是“低水平内卷”,并非科技竞争该有的样子。
第三,面对来源多样且可能相互矛盾的周榜数据,消费者很容易陷入信息过载。五花八门且可能失真的周榜数据,可能导致消费者决策周期延长,甚至陷入“决策瘫痪”。
理性看待数据乱象
正是认识到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已多次发声,倡议车企停止发布周榜,推动竞争焦点从“数据竞赛”回归到“技术、质量、服务”的价值竞争。
中汽协在2025年3月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就明确指出周榜数据可能“严重误导、歪曲行业运行的真实情况”,并倡议企业停止发布销量周榜,转而以月度、季度或年度等更符合行业运行规律的数据周期来发布经营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市场趋势。
车企方面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理想汽车曾暂停发布包含竞争对手数据的周榜。蔚来、小鹏等车企高管也公开批评“卷周榜”是“低水平内卷”,吉利控股集团杨学良公开表示“反对出周榜”,支持摆脱内卷。
这是行业自律的初步显现。在这里,我们需要再次明确的是,有关部门规范的是数据乱象,而非发布数据本身。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周销量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既然不能避免,那么理性的看待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周销量榜单的数据是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波动性很大。大型促销活动后的集中交付、月底或季末的业绩冲刺、长假导致的自然工作日减少,都可能使数据产生剧烈波动。因此,不能将某一周的排名变化简单等同于品牌或车型的长期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另外,与其过分纠结于单个品牌的周度排名,不如关注榜单揭示的结构性变化。例如,插混车型在特定时期的销量走高,可能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可油可电”灵活性的高度认可。这比单纯看哪个品牌多卖了几百辆车更有参考价值。周榜数据可以快速反映出特定细分市场(如方盒子车型)的热度变化。这可能预示着该细分市场消费偏好的转变。
百姓评车
监管部门的出手与周销量榜单“屡禁不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行业转型期的一种复杂平衡。这并非简单的“猫鼠游戏”,而是市场对真实、有序信息的迫切需求,与行业告别浮躁、回归价值之间的一场必要磨合。
既然如此,我们作为消费者,不要被周销量的排名数字所绑架,以免影响自己的独立判断。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