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前三季度落幕,2025新势力车企KPI完成率如何?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0-13
  • 浏览:46451

2025年前三季度悄然落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硝烟愈发浓烈。年初,各大新势力车企满怀信心地立下年度销量KPI,如今中场考成绩揭晓,有人已站在目标线边缘,有人仍在销量缺口里艰难追赶,还有人面临目标落空的风险。中汽数研最新发布的2025年1-9月主要新势力品牌年度目标完成率数据,为这场激烈的KPI角逐战画上了清晰的阶段性符号。透过数据,新势力车企在市场中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清晰浮现。

KPI完成率分化显著

在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小鹏汽车成为前三季度最大黑马。数据显示,小鹏以89.5%的年度目标完成率暂列榜首,截至9月底,累计销量达31.3万辆,距离35万辆年度目标仅一步之遥,超额完成的态势已逐渐显现。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精准的战略布局。小鹏坚持做精、做少、做差异、做全球的产品战略,不盲目追求车型数量,而是聚焦核心产品打磨;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相对务实的目标设定,让其在市场波动中始终保持主动权,避免了因目标过高而陷入被动。

零跑汽车紧随其后,以79.1%的完成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1-9月,零跑累计销量达39.6万辆,与50万辆年度目标相差11.4万辆。对于零跑而言,这样的进度足以让其对年终冲刺充满信心。一方面,零跑的目标设定充分结合自身产能与市场需求,未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另一方面,稳定的销量增长为第四季度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场对其年终能否交出优异答卷充满期待。

处于第二梯队的小米汽车,目前处于有机会冲刺,但需全力发力的状态。小米汽车前三季度完成71.4%的销售目标,累计销量超25万辆,距离35万辆年度目标还有10万辆缺口。小米YU7车型凭借出色的产品力赢得市场青睐,市场反响热烈,订单量持续攀升。然而,产能爬坡缓慢和供应链管理难题成为制约其冲刺目标的关键因素。若小米能在第四季度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交付效率,仍有较大机会完成年度目标;反之,目标达成将充满变数。

比亚迪虽不属于新势力阵营,但其市场表现却深刻影响着新势力的生存空间。今年1-9月,比亚迪销量突破326万台,2025年目标完成率约为70.87%。比亚迪凭借极强的生产交付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叠加以价换量策略以及极短的交付周期,在市场中占据明显优势。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在第四季度大概率会迎来销量爆发,这一趋势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活力,但也意味着新势力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倒逼新势力加速优化自身策略。

与头部品牌的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蔚来、理想、极氪、鸿蒙智行等新势力品牌的KPI完成率均处于不及格区间,面临巨大压力。其中,身负盈利目标的蔚来完成率仅为45.7%,尽管乐道L90销量突破1万辆,全新蔚来ES8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但整体增速难以支撑年度销量目标,累计销量远未达到预期。理想汽车完成率为46.4%,极氪为44.9%,鸿蒙智行更低至34.4%。

深入分析这些品牌目标完成率低的原因,可发现几大共性问题。一是产品迭代周期较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难以持续吸引用户关注;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在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以及同级新势力的双重挤压下,用户分流现象明显,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三是年度目标制定过高,部分品牌甚至将2025年目标较2024年翻倍,如蔚来,远超自身产能与市场承接能力。以蔚来为例,其CEO李斌曾透露,蔚来ES8年内产量已售空,理想i6的预计交付时间超过10周,但即便如此,短期内仍无法实现大规模交付,距离年度目标的缺口依旧巨大。

旺季加持与核心优势破局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新势力车企并非毫无机会,第四季度或将成为不少品牌扭转局势的关键时期,多重机遇等待新势力把握。

金九银十是汽车行业传统的销售旺季,此时消费者购车意愿提升,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从行业规律来看,若车企前三季度目标完成率达到70%左右,年度目标达成概率较高;即便完成率在65%以上,通过第四季度的全力冲刺,也仍有机会实现目标。

目前,小鹏(89.5%)、零跑(79.1%)已处于安全线以上,小米(71.4%)、比亚迪(70.87%)也在冲刺范围内。随着金九银十消费热潮的到来,叠加车企可能推出的促销政策,新势力车企的销量有望迎来阶段性高峰,为年度目标冲刺注入强劲动力。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驾驶和产品差异化成为新势力车企脱颖而出的关键。小鹏汽车的成功案例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突破,让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标签,吸引了大量追求科技体验的用户。对于其他新势力而言,若能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如零跑的高性价比、小米的生态联动等,就能在细分市场中抢占更多份额,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此外,小鹏做全球的战略也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全球化布局不仅能扩大市场规模,还能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成为新势力车企新的增长极。

供应链整合与交付能力不足,是部分新势力车企销量增长的绊脚石,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小米的产能爬坡问题、蔚来的交付周期过长问题,本质上都是供应链与生产管理能力的考验。若这些品牌能在第四季度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协同,提升交付效率,就能有效释放订单潜力。例如,理想若能缩短i6的交付周期,或将推动销量快速增长;小米若能解决产能爬坡问题,YU7车型的订单优势将转化为实际销量,为目标完成增添砝码。

内外压力交织下的生存考验

在机遇面前,新势力车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内外压力交织,考验着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应对能力。比亚迪、吉利等传统汽车巨头凭借完善的产品矩阵、深度的渠道下沉优势以及极强的交付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以比亚迪为例,其前三季度326万台的销量已远超所有新势力之和,且第四季度销量大概率会继续增长。这种降维打击让新势力的增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若新势力无法在技术、价格或服务上找到差异化优势,很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或销量停滞的困境,生存压力陡增。

2025年,新势力车企的目标设定普遍大幅上调,零跑汽车2025年销量目标较2024年提高一倍,小米汽车目标销量提高近两倍,蔚来、理想和小鹏也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蔚来今年的销量目标相比去年几乎翻倍。然而,与目标上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新势力的产能与交付能力未能同步跟进。蔚来ES8、理想i6等爆款车型虽受市场认可,订单量可观,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交付,导致有订单无销量的局面,目标完成自然受阻。过高的目标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业绩压力,还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忽视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随着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竞争不仅更加激烈,还催生了不良竞争乱象。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销量增长,放出大量0公里二手车,制造销量大幅上升的假象。这种小聪明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良性竞争秩序,还损害了品牌声誉,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行业的比拼焦点已从销量规模转向体系能力、技术实力和全球化布局的综合竞争。若新势力车企仍沉迷于短期销量数字,忽视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与长期战略规划,将难以在新能源浪潮中立足,最终被市场淘汰。

百姓评车

对于新势力车企而言,年度KPI的完成与否只是阶段性结果,真正的考验在于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汽车市场马拉松中,金九银十与第四季度的冲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夯实企业根基。

小鹏汽车需持续巩固智能驾驶优势,零跑汽车要稳住销量节奏,小米、蔚来等品牌则需尽快破解产能与交付难题。所有新势力车企都需重新审视目标设定与战略布局,从追求销量转向修炼内功,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长期主义为导向。唯有如此,新势力车企才能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突破重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