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退坡进入倒计时,新能源车市兜底战打响!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0-10
  • 浏览:53482

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免转减半的政策调整已进入冲刺倒计时,一场围绕政策过渡期的市场博弈正悄然升温。此前,蔚来、理想、极氪三家车企率先宣布为跨年交付车辆补贴购置税退坡差额,这一兜底动作迅速在车市引发连锁反响——消费者开始纠结“要不要赶在政策切换前下单”,其他车企则面临“跟进还是观望”的战略抉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年末竞争格局,正被这一政策变量重新定义。

政策窗口下的兜底先行

三家车企的兜底行动,并非盲目让利,而是精准匹配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从共性来看,三者均处于新车放量的关键节点:蔚来全新ES8锁单量已接近5万台,理想i6首日订单突破2万台,极氪9X上市仅13分钟大定便破万。在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与政策窗口期的双重加持下,补贴承诺恰好击中了消费者的核心顾虑——“现在订车会不会赶上跨年交付,多花几万购置税?”,既能快速锁定潜在订单,又能平滑产销节奏,避免政策切换可能导致的订单“断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兜底方案暗藏精密的成本控制设计,并非简单的贴钱换订单。蔚来将补贴与产能直接挂钩,仅对因企业产能不足延迟交付的车辆负责,若因消费者个人原因,如修改配置、延迟提车,导致跨年交付,则不纳入补贴范围,通过责任界定压缩实际支出;理想则明确限定10月31日前锁单且因企业原因跨年交付的用户才能享受补贴,用时间节点圈定补贴人群。

与此同时,两家车企的财务支撑体系也为兜底提供了底气:蔚来的BaaS电池租用服务通过车电分离降低裸车价,本身就减轻了消费者的购车压力,也让企业在补贴时的成本负担更可控;理想则依托规模化生产摊薄单车成本,此前L系列车型的稳定销量已为其积累了足够的利润缓冲。这种短期投入换长期收益的模式,不仅帮它们抢占了市场份额,更在高端用户群体中积累了口碑——毕竟,承诺补购置税背后,传递的是企业对自身产能和产品力的信心。

谁跟进?谁观望?

随着蔚来、理想、极氪的先行,其他车企是否跟进成为行业最大悬念。但从行业逻辑来看,答案并非一刀切,而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收益测算与竞争处境,行业大概率会呈现明显分化。

大概率跟进的阵营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是主打中高端市场且有新车上市的品牌,如小鹏、问界等。这类企业的主力车型,如小鹏G9、问界M9售价多在30万元以上,按照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坡后用户需额外支付1.5万元甚至更高成本。若不跟进补贴,在与理想i6、蔚来ES8的直接竞争中,很可能因购置税差价丧失订单。

另一类是处于产能爬坡期的新势力品牌,最典型的便是小米汽车。对于这类刚进入市场的玩家,急需通过订单验证市场认可度,补贴政策既能快速激活潜在需求,又能借助兜底话题的舆论热度提升品牌声量,相当于花一笔补贴钱,同时做了订单和营销两件事。

选择观望或推出替代方案的企业同样有清晰的画像。首先是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新能源车企,如五菱、哪吒的部分入门车型。这类车型的购置税退坡差额仅数千元,消费者敏感度较低,且企业本身毛利率微薄,部分车型毛利率不足5%,根本难以承担大范围补贴的成本,与其硬扛补贴,不如维持现有终端优惠更稳妥。

其次是产能充足、订单稳定的传统车企,以比亚迪为代表。作为新能源市场的“销量霸主”,比亚迪现有市场根基稳固,旗下车型,如秦PLUS、宋PLUS的订单周期普遍在1个月内,极少出现跨年交付情况,因此更倾向于通过车型迭代,如升级配置,或终端折扣,如现金优惠5000-8000元,维持竞争力,而非直接补贴购置税。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可能推出折中方案,比如限时保价,承诺11月前下单仍按全免购置税价计算、金融贴息,降低贷款利息,间接抵消购置税差额,用更低的成本实现稳订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格局的最终走向还将受两大外部因素影响:一是政策组合变化,当前3000亿元以旧换新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但地方置换补贴正密集退场,这种中央补、地方退的调整可能改变企业的决策逻辑——比如依赖地方补贴的车企,可能会用购置税兜底弥补地方补贴的空缺;二是市场反馈效果,若蔚来、理想、极氪通过补贴实现订单暴增,如单月订单环比增长50%以上,将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迫使竞品被动跟进;反之,若补贴导致这些企业的盈利压力陡增,如毛利率下降2-3个百分点,则会让其他企业对“兜底”望而却步。

不同购车需求,该怎么选?

面对车企的“兜底”混战和政策倒计时,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现在该不该买车?该买哪个品牌?。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可根据不同需求给出精准建议。如果你的购车预算是30万元以上,想买中高端车型,优先盯紧兜底政策细节。

这类车型受购置税退坡影响最大,若跨年交付,可能多花1.5万-3万元。建议优先对比已推出兜底政策的品牌,蔚来、理想、极氪和待跟进品牌小鹏、问界的政策条款,重点关注两个点。一是锁单截止时间,比如理想限定10月31日前锁单,若想选理想i6,需在这个时间前下单;二是补贴责任界定,比如蔚来仅补贴因产能不足延迟交付的车辆,若你订车后想修改配置导致交付延迟,可能无法享受补贴,需提前与销售确认清楚。

若你心仪的车型暂未推出兜底政策,也不用急着放弃——可等待10月底前的窗口期,这段时间是车企决策的关键期,小鹏、问界等品牌大概率会跟进;若不愿等待,可尝试与4S店协商额外优惠,比如要求赠送充电桩、保养券,间接抵消部分购置税成本。

预算10万元以下,选入门经济型车型,不用慌,可等终端折扣。这类车型的购置税退坡差额仅3000-5000元,消费者对这个金额的敏感度较低,且车企大概率不会推出兜底政策。建议不用赶政策末班车,反而可等到11月政策切换后,观察终端折扣变化——多数经济型车企为了对冲政策影响,会推出现金优惠+金融贴息的组合,比如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可能会有5000-8000元的现金优惠,足以覆盖购置税差额,甚至更划算。

急着提车,在12月底前需用车,你们可以优先选产能稳定的品牌。若你有明确的用车需求,如过年回家、日常通勤,需确保12月底前提车,那么兜底政策对你的意义不大,重点应放在产能稳定性上。建议选择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传统车企,或订单周期短的车型,如比亚迪宋PLUS的交付周期约20天,避免选择刚上市、仍在产能爬坡的车型,如极氪9X、小米SU7,这些车型大概率会出现跨年交付,即便有兜底补贴,也无法满足你急用车的需求。

关注长期成本的消费者可考虑车电分离等灵活方案。若你不仅在意购置税,还关注长期用车成本,蔚来的BaaS方案值得参考——车电分离后,裸车价降低7万-10万元,本身购置税基数就变小,即便退坡,差额也更少;同时,每月支付的电池租金可灵活调整,适合预算有限或不想长期持有电池的消费者。此外,部分车企推出的电池租赁+购置税补贴组合,也可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不妨多对比这类灵活方案。

百姓评车

这场购置税退坡兜底战,看似是车企之间的短期订单争夺,实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缩影。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高度依赖购置税全免、地方补贴等政策红利;如今政策逐步退坡,企业需要靠自身的产品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用户服务能力争夺市场,兜底政策正是企业平衡用户价值与自身效益的试金石。

对消费者而言,政策退坡并非坏事。它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充分,车企会推出更精准的优惠方案和更优质的产品;对行业而言,只有那些能在兜底中控制成本、在竞争中夯实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成为最终赢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