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启新篇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智能网联研究所所长张文超发表题为“破‘烟囱’之困——客车全链条数据协同新实践”的演讲。
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智能网联研究所所长张文超
厦门金旅作为集客车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整车制造企业,今天很荣幸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客车领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数据驱动与产业协同,以及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客车行业如何借助大数据实现突破。接下来,我将从行业背景与共同挑战、破局之路与实践经验、“十五五”行业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在行业背景与共同挑战方面,无论是整车制造企业还是公交运营公司,都面临着共性挑战。以城市公交为例,其兼具公益服务属性与运营压力:一方面,公交票价需保持稳定,且半票、免票群体持续扩大,导致客运公司营收空间有限;另一方面,行业重资产占比高,部分部分公交场站尝试“以商养站”模式,但成效不佳,国内客车市场整体面临增长压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客车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6%,成为拉动中国客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也得益于中国制造国际认可度的提升。然而,行业内部“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恰恰凸显了转型阵痛:国内市场受地铁、高铁等替代交通方式冲击,公路运营量较2012年缩水近七成;同时,数据价值挖掘不足、产业协同受阻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行业发展——挖掘车端大数据价值、打通产业数据链路,让国内客车运营更高效、用户接受度更高,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当前行业面临两大核心瓶颈。其一,数据流通壁垒显著,“数据烟囱”现象普遍存在。从生产端到运营端,数据孤岛遍布制造车间、销售部门及终端公交运营公司:整车厂与销售部门通过CRM系统管理车辆配置信息,配套部门依托供应链系统配送物料,司机则依赖导航系统获取路况、车况信息(且多数导航对客车适配性不足)。这些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最终造成客户等待周期延长、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整体效率降低,严重阻碍了车端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产业协同。其二,车端海量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激活。如今的客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具备数据采集能力的智能终端,但大量车联网数据上传后仅用于基础监控,未开展驾驶行为优化、预防性维修等二次分析,数据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此外,行业还需应对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协议难兼容,以及个性化订单高效响应等问题——尤其是海外市场订单定制化程度高、特殊要求多,传统模式下往往耗时耗力。这些问题并非单一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共同难题。
更深层次来看,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客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涉及人、车、路、云多要素协同,以及跨时空、跨层级、跨主体的复杂场景运营。如何建立产业链数据流通与跨域信息体系,如何平衡车端大数据的安全风险与潜在价值,成为构建人、车、站、路、云联动智慧交通生态的关键命题。
进入破局之路与实践经验方面,基于上述挑战,厦门金旅在客车大数据应用研发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具体可分为三方面:
首先是构建全链路大数据体系,激活数据价值。我们突破“数据仅从车端传至云端”的简单模式,构建了贯穿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的全链路大数据体系,整合客车监控数据、视频数据等多源信息,以运营线路为单位实现人、车、线精准匹配。目前,已建立22种驾驶行为监测报警模式与500项车辆检测报警机制,并通过可视化监控大屏实现数据高效应用:不仅能快速调取乘客投诉、纠纷、事故相关视频并展开分析,还能基于长期数据研判驾驶员驾驶习惯、运营线路人流量及道路安全情况,实现后台对车辆的“一键体检”,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我们注重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共创。针对公交公司客户,我们从“卖车”转向“卖价值”,开放上百个API接口供公交公司接入运营,共同优化车辆能效与调度方案,帮助客户显著降低综合成本;此外,双方共建电池衰减数据池,依托大数据实现车辆寿命衰减可预测,为调度提供科学参考——在算法支持下,电池健康状态预测误差降至2.3%,客车平均寿命延长1.8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电池衰减管理与车辆售后维保系统联动,推动数据价值向客车后市场延伸,实现价值增值与服务增值。
其次是以数据驱动生产模式变革,提升定制化响应能力。这一实践聚焦解决前文提及的“个性化订单高效响应难”问题,客车行业具有定制化、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特征,一辆客车包含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加之不同区域、气候对车型的差异化需求(如北欧市场对高寒适配性的要求),传统生产模式难以高效响应订单。为此,我们依托数字化平台,整合供应链、配送、生产等全环节数据:平台覆盖300余种车型,客户下单后,系统可自动匹配适配车型,客户还能从100多个配置选项中深化定制需求;订单数据实时传递至企业内部,生产物料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跟踪与精准配送,确保物料直达产线工位。更关键的是,我们引入AI技术作为“核心大脑”,综合研判交期、产能、物料等因素进行科学排产,实现生产弹性与效率双提升:客车订单交付周期从60天缩短至35天以下,生产周期从28天压缩至14天,同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十几种客车,高效满足个性化订单需求。
最后是推动行业上下协同,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这一实践旨在打破前文所述的“数据流通壁垒”与“产业协同受阻”问题,未来产业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赢。厦门金旅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供应链伙伴共同挖掘大数据价值:一方面,实现供应链全周期管理与供销业务闭环,将数据驱动的实践经验赋能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项目中,5年内海外建立13个KD工厂,为共建国家提供合作范本,让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与地方公交公司深度合作,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将地方运营数据从调度系统、票务平台中解放出来,直达企业设计部门与售后服务体系,精准捕捉客户真实需求。基于数据协同,我们进一步打造“出行一张网”与“管理一张网”:“出行一张网”整合约车、接驳、旅游等需求,融合“互联网+旅游”产品,构建一站式交通出行服务平台;“管理一张网”集成智能调度、排班、维保功能,基于历史数据自动生成方案,以大数据赋能智慧交通决策,推动行业生态优化。
在“十五五”行业发展展望方面,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布局之年。回顾“十四五”,中国客车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智能网联从测试示范迈向规模化运营,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厦门金旅通过持续研发,在电动化、智能化客车产品上实现批量交付与千万公里级安全验证,同时在数据驱动研发、城乡出行服务新模式探索等领域,走出了高质量发展路径。
展望“十五五”,产业变革将进入深水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跨域协同将成为行业生态主流。厦门金旅将继续深化数字驱动战略,不仅致力于成为智能客车的制造者,更要成为智慧交通生态的构建者,推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模式的数字化变革。
作为成立于1992年的省属国有控股企业,厦门金旅产品覆盖4.8米至18米不同米段、不同座位数车型,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其中,公路客车长期服务于两会、金砖等国内外重大会议,公交产品覆盖微循环、干线公交、BRT等场景,并成功进入欧洲、北美等发达市场;我们深耕自研13年,L4级车型“驰睿”交付量达500台,运营里程超1000万公里。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持续将数据价值转化为民生服务能力:2021年起,与地方公交公司合作搭建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今年上半年,针对海拔千米高山小镇的出行需求,依托大数据精准研发“北极星客货游专用车型”——通过车身50公斤容量的独立货舱,实现客运与货流融合,村民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可在60分钟内将农产品送达城区枢纽,同时城区快递以每件约4元的普惠价格进村,打通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此外,“驰睿”、“星辰”小巴可覆盖传统公交难以抵达的区域,依托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动态规划路线,将20公里就医路程耗时缩短至传统公交的1/3,真正实现“车等人”的高效出行体验。
以上是厦门金旅在客车领域打破“数据烟囱”、构建数字生态的探索实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更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共赢。未来,我们期待与各位专家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化新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引领。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