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质量月的大幕即将拉开,当全社会聚焦“质量提升”与“消费权益”时,一则关于进口宝马2系的维权案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豪华汽车品牌在售后服务体系中潜藏的结构性问题。有媒体在网上发布了一位安徽合肥车主沈先生的遭遇,这不仅是个体与车企的纠纷,更暴露出传统豪华品牌在市场竞争升级背景下,如何平衡“品牌溢价”与“用户体验”的深层矛盾。
一场故障引发的信任危机
早前合肥车主沈先生购入进口宝马2系四门轿跑车,这本是一次对豪华品牌品质的信任投票。作为宝马旗下定位年轻消费群体的车型,2系四门轿跑车以运动设计与进口身份吸引着追求个性的用户,沈先生正是看中其“德系精工”与品牌背书。然而,这份信任在一年后首次动摇。据笔者了解,4S店销售人员主动联系沈先生,告知车辆发动机存在设计缺陷需召回维修,此时车辆行驶里程仅七八千公里,尚处“准新车”阶段。尽管对“设计缺陷”心存疑虑,但沈先生仍配合将车送往4S店完成召回,他认为“主动召回是负责任的表现”。
未曾想,召回并未终结问题。早前沈先生驾车从南京前往马鞍山途中,仪表盘突然亮起发动机故障灯。突如其来的警示让他瞬间紧张——作为高速行驶中的车辆,发动机故障直接关乎行车安全。他第一时间联系当初的销售顾问,对方转接售后团队后,得到的回复却与官方结论大相径庭:售后人员起初坚称“这不是发动机故障灯,而是尾气排放问题”,直到沈先生拨打宝马官方客服热线,才得到明确答复:“确为发动机故障灯报警,需尽快检修”。
从“尾气排放”到“发动机故障”的定性反复,已让沈先生对售后专业性产生质疑,而后续的维修安排更让他陷入困境。沈先生长期在合肥用车,当地亦有宝马4S店,但经销商却要求他将车拖至南京的4S店维修。面对这一要求,沈先生提出合理质疑:“车辆在合肥使用,为何不能就近维修?”经销商给出的解决方案堪称“匪夷所思”——南京4S店提供100公里内免费救援,建议沈先生先通过自己的车险将车拖至南京100公里范围内,再由南京4S店接手。
这一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车主正常用车时因车辆自身问题导致故障,却被要求动用个人保险资源解决厂家应承担的维修责任。沈先生的困惑道出了核心矛盾:“我买的是宝马的产品,也该享受对应的服务,不能因为车出了问题,就让我自己想办法跨城修车,还要用我的保险买单。”截至目前,车辆因维修方案僵持而无法正常使用,买车时追求的“便捷性”彻底落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沟通成本与维权精力。
豪华品牌服务体系的三重漏洞
在质量月“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服务效能”的主题下,沈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而是豪华车企售后服务体系积弊的缩影。透过这一事件,可清晰看到当前部分品牌在服务环节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
地域壁垒造成的服务割裂是首当其冲的痛点。尽管宝马在全国布局了庞大的4S店网络,但不同城市经销商间的资源协同却存在明显短板。沈先生在合肥用车,当地4S店具备基础维修能力,却被要求舍近求远前往南京,这背后可能涉及经销商间的利益划分——不同区域经销商分属不同资本体系,维修权限、配件调配、费用结算等环节存在壁垒,最终将协调成本转嫁给用户。这种“以经销商利益为中心”而非“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模式,与豪华品牌应有的服务标准严重脱节。
责任界定模糊导致的推诿塞责更值得警惕。从“尾气排放问题”到“发动机故障灯”的定性反转,暴露出售后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而让车主“自掏保险拖车”的建议,则反映出车企对自身责任的逃避。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维修,运输费用应由经营者承担。宝马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理应熟知相关法规,但其经销商却试图通过“拆分救援流程”的方式转移成本,本质上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
召回后缺乏跟踪机制是更深层的隐患。沈先生的车辆在召回后再次出现发动机相关故障,不禁让人质疑:首次召回是否彻底解决了“设计缺陷”?召回后的质量跟踪体系是否有效运转?事实上,不少车企将召回视为“完成任务”,却忽视了对召回车辆的长期监测,导致“二次故障”频发。这种“重召回数量、轻修复效果”的态度,让召回从“负责任的表现”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流程”。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质量月的改进精神,车企亟需构建更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一,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售后调度平台,打破地域壁垒,根据用户所在地就近调配维修资源,明确跨区域维修的责任主体与费用承担方;其二,强化售后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责任意识,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故障判断精准、解决方案合规,杜绝“踢皮球”现象;其三,完善召回后的跟踪机制,对涉及核心部件的召回车辆进行定期回访,建立故障反馈绿色通道,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服务力已成豪华品牌的生死线
在汽车市场格局剧烈变动的今天,沈先生的维权事件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折射出豪华车企竞争力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品牌历史、技术参数、设计语言是豪华车的核心卖点;而当下,服务体验已成为决定用户选择的“关键变量”,甚至可能改写市场格局。
从行业趋势看,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汽车保有量突破3.8亿辆,新车销量增速放缓,消费者对“买车”的决策周期延长,对“用车”的体验要求更高。尤其是豪华车市场,用户对品牌的期待不仅限于“面子”,更在于“里子”——即从购车到用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质感。宝马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虽保持增长,但细分市场的竞争已白热化:奔驰CLA级、奥迪A3等竞品持续加码服务,而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品牌更以“直营服务”“免费救援”“上门维修”等模式重塑用户认知。在此背景下,传统豪华品牌若固守“以我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终将被用户抛弃。
从用户群体变化看,“Z世代”正成为豪华车消费的主力。这一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维权意识强、信息获取快、对品牌忠诚度低——他们既看重宝马的驾驶乐趣,也会因一次糟糕的售后体验转而选择其他品牌。沈先生的经历若通过社交平台发酵,可能形成“蝴蝶效应”:一位用户的不满,可能影响数十甚至上百位潜在消费者的决策。事实上,某汽车论坛数据显示,“售后服务”已成为豪华车用户投诉的第二大焦点,仅次于“质量问题”,且这类投诉的传播力远超产品投诉,对品牌形象的杀伤力更大。
从新能源与燃油车的角力看,服务能力差距正在拉大传统豪华品牌的“掉队风险”。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通过“一键加电”“终身免费车联网”“上门维修”等服务构建了差异化优势;即便是传统车企转型的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高端系列,也在通过“全国联保”“24小时救援”等服务缩短与新势力的差距。相比之下,部分传统豪华品牌仍在用燃油车时代的服务思维应对市场——维修依赖4S店、跨区域协调困难、服务响应滞后。这种“代际差”可能成为压垮市场份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用户发现,花同样的钱,新能源品牌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而传统豪华品牌却连“就近修车”都难以保障时,市场选择的天平必然倾斜。
对宝马而言,沈先生的事件既是危机,也是重塑服务体系的契机。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豪华品牌,宝马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与完善的经销商网络,若能借此机会推动服务升级——比如将“跨区域维修”纳入考核体系、设立“核心部件故障绿色通道”、承诺“质量问题全程免费救援”——不仅能挽回沈先生这样的用户,更能向市场传递“用户至上”的信号,将服务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百姓评车
九月质量月的意义不仅在于曝光问题,更在于推动改变。沈先生与宝马2系的纠纷,撕开了豪华品牌服务体系的一道口子,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当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当用户从“崇拜品牌”变为“审视品牌”,真正的豪华不再是车标上的光环,而是对每一位用户的尊重与负责。
对车企而言,解决一个沈先生的问题不难,难的是建立一套能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出现的机制;提升一次服务质量不难,难的是将“用户体验”融入企业的基因。在质量与服务并重的时代,唯有将“以用户为中心”从口号变为行动,从售后延伸至设计、生产、召回等全链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沈先生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整个行业都在等待一个答案:豪华品牌究竟能为用户提供多少“豪华”的服务?这个答案,将决定它们在未来市场中的位置。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