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降、大规模裁员,传统豪华品牌陷入电动化转型漩涡!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10-29
  • 浏览:46440

近一段时间,有两家老牌车企的新闻震动了汽车圈。

一是,奔驰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目前已有4000名员工“接受”自愿离职;二是保时捷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前三季度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相比暴跌99%。

奔驰裁员与保时捷的利润暴跌,看似两起独立的企业事件,却共同揭示了以德系品牌为代表的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和全球格局重塑中所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昔日的品牌名声,如今正成为转型的沉重包袱。

传统品牌光环褪色

奔驰与保时捷的困境,核心在于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上的战略犹豫和行动迟缓。

两家公司都曾在激进的电动化转型(如奔驰曾提出“Electric only”)与保守的燃油车依赖之间来回折腾。根本原因在于电动化业务巨大的财务压力。传统豪华品牌的高利润率模式在电动时代难以维系。例如,奔驰在过去几年中,确实为了推进电动化战略,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全新的电动汽车平台和电池技术。2023年奔驰的研发支出约为100亿欧元,2024年投入87亿欧元,2025年Q1投入23.17亿欧元。然而,这些投入并没有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的回报,其电动车型的市场销量增长缓慢;保时捷的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总支出比例已从2021年的15%飙升至2024年的37%,但其整体利润率却从18.3%降至14.5%;

这种“投入翻倍,利润反降”的倒挂现象,使得它们不得不放缓步伐,依靠燃油车利润来为转型输血。

中国市场成为它们的滑铁卢。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骤降27%,而保时捷在前三季度的累计销量也大幅下滑26%。而且这种下滑保持了持续性。特别是保时捷,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从2021年近9.6万辆的峰值,萎缩至2024年的仅5.69万辆,短短三年内接近腰斩,其全球市场份额也从巅峰时的30%缩水至约15%。

作为这些品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和核心利润来源,中国市场的“失速”对其全球业绩造成了直接拖累。而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在产品力上对传统豪华品牌形成了全方位的优势。中国本土新兴品牌以“高配低价”和更先进的智能化体验(如华为鸿蒙座舱、高阶智驾)重新定义了豪华,同时,在用户运营、服务模式(如蔚来的换电体系)上也带来了全新体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这使得BBA等传统品牌的光环迅速褪色。

全新的竞争逻辑

奔驰和保时捷的困境不是个例,是整个德国汽车产业深度转型阵痛的缩影。巨头们正集体经历业绩下滑。例如,奥迪202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暴跌45.2%,税后利润重挫37.5%;大众集团上半年营业利润也同比下降约33%,并多次下调全年业绩展望;宝马集团同样下调了2025年的业绩预期。这些数据表明,利润承压是普遍现象。


更深层的危机体现在供应链和就业层面。2024年上半年,德国年收入超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数量同比激增超60%。巨头如博世和采埃孚也宣布了大规模裁员计划,大众汽车计划在2030年前于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为此,宝马、大众汽车等同行在重新评估研发计划,以应对政策与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市场,奔驰和保时捷的失势,主要是基于一套全新的市场竞争逻辑。

首先是,传统豪华的核心在于发动机、底盘调校等机械素养。而中国品牌以“三电”和“智能化”重新定义了豪华车的价值核心。例如,问界M9搭载的华为ADS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提供了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交互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具备互联网式的快速迭代能力,可以通过高频的OTA(空中升级)持续优化车辆功能,这与以奔驰和保时捷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缓慢的迭代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就是消费者因素。新一代高净值消费者在成长过程中深度浸润于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他们对汽车的期望深受消费电子产品影响。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赋予汽车强大的“技术网红”属性,购买这些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社交货币。传统豪华品牌的“盾徽”光环,在务实且追求科技体验的年轻精英面前变得没那么具有影响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传统豪华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重获竞争力,无疑是一场重大挑战。目前,奔驰和保时捷已经在权限下放、组织架构、渠道方面正在努力变革,至于说效果如何,我们将长期观察。

百姓评车

奔驰和保时捷的境遇,某种程度上也是全球豪华汽车品牌在时代变革中的缩影。当电动化与智能化重构行业规则,当新兴市场消费需求迭代加速,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凭过往的光环高枕无忧。

中国市场也将成为它们检验新技术和运营成果的关键实验。而这将直接影响其全球布局和长期竞争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