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中型SUV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极致图景:一边是头部车型月销破万的热闹景象,另一边则是多款车型销量跌至三位数的冷清境遇。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中型SUV市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8.2%,但有近三成车型销量不足千台,其中不乏丰田、领克等知名品牌的主力产品。这些车型的滞销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力短板、市场定位偏差与行业变革冲击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技术失衡与定位错位的双重绞杀
在新能源中型SUV赛道,丰田bZ5的销量颓势在9月进一步加剧,当月仅售出1327台,较7月的1494台继续下滑,在同级车型中排名垫底。作为丰田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产品,这款起售价12.98万元的车型本应承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突围使命,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配置割裂是丰田bZ5最受诟病的硬伤。12.98万元的入门版缺失360度全景影像、副驾电动调节等基础功能,内饰硬塑料材质被用户吐槽"廉价感明显";而15.98万元的高配版虽搭载激光雷达,CLTC续航却仅550km,90kW的充电功率在180kW快充成为主流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反观同价位的零跑C10,不仅标配605km续航与800V高压平台,还搭载高通8295芯片车机,配置差距形成降维打击。技术话语权的缺失更让其雪上加霜,全系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却无自研技术标签,导致超60%的潜在用户产生"不如直接买比亚迪"的心理。
新势力品牌中,小鹏 G7 的销量颓势同样值得警惕。9 月其仅售出 2960 台,同比下滑超 40%,在新势力中型 SUV 中排名垫底。作为小鹏汽车的主力车型,其 19.58-22.58 万元的定价区间面临激烈竞争,却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速度滞后于问界、蔚来等竞品,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也遭到用户诟病。更关键的是,在小鹏 G6、G9 等车型的资源挤压下,G7 的产品定位逐渐模糊,既未能承接入门级用户需求,也无法满足高端用户对配置的期待,最终在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插混中型 SUV 市场的竞争在 9 月呈现白热化,比亚迪唐新能源的销量滑坡态势明显,当月仅售出 4753 台,较去年同期的 8921 台大幅下滑,在比亚迪家族内部也沦为边缘车型。这款曾经的明星车型,如今面临内外双重挤压。
内部来看,比亚迪海狮 06 DM-i 凭借更亲民的定价(13.98-15.68 万元)和更年轻化的设计,分流了大量潜在用户;外部则遭遇理想 L6、问界 M7 等竞品的降维打击。唐新能源的智能驾驶配置停留在基础辅助水平,而竞品已普遍搭载城市 NOA 功能;其内饰设计和车机系统更新缓慢,与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期待存在明显差距。尽管终端优惠力度加大至 2 万元,但在 “技术为王” 的市场环境下,单纯的价格让利已难以挽回用户流失。
燃油中型 SUV 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林肯航海家成为典型案例。9 月其销量仅 1192 台,同比跌幅超 50%,累计销量不足 3 万台。作为林肯品牌的核心车型,其 30.58-46.88 万元的定价区间,既面临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的冲击,又受到自主高端燃油车型的挤压。产品力老化是其滞销的核心原因:动力总成仍沿用传统 2.0T+8AT 组合,缺乏混动版本可选;智能配置方面,车机系统反应迟钝,智能驾驶功能仅支持基础的 ACC 自适应巡航,与同价位竞品的差距持续拉大。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60% 的市场环境下,燃油车型的品牌溢价已难以支撑其高昂售价。
合资燃油车的集体遇冷更具代表性。本田冠道 9 月销量仅 300 余台,排名跌至 61 位;福特锐界 L、标致 5008 等车型均跌出销量榜前 70 名。这些车型普遍存在产品迭代缓慢、智能化水平不足、燃油经济性不佳等问题。以冠道为例,其搭载的 1.5T 和 2.0T 发动机油耗偏高,而内饰设计、科技配置与五年前相比几乎没有本质提升。在新能源车型和自主高端燃油车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合资燃油中型 SUV 的性价比优势已不复存在。
滞销背后的市场逻辑在重构
滞销车型的集体困境,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市场消费逻辑重构的缩影。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的2025年,消费者的决策标尺已从"品牌溢价"转向"技术价值",丰田等传统品牌的燃油车时代光环逐渐褪色,而缺乏自研技术支撑的产品自然难以获得认可。800V高压平台、高阶智驾系统、长续航电池等技术配置,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未能跟上技术迭代节奏的车型必然被市场淘汰。
消费需求的精准化也让"模糊定位"失去生存空间。理想以"家庭场景"、蔚来以"用户服务"、华为系以"智能驾驶"分别占据用户心智,而丰田bZ5的"均衡"、领克09 EM-P的"全能"反而成为劣势。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具备明确场景标签的中型SUV销量增速是无明确定位车型的3.2倍,印证了"精准定位胜过高配堆砌"的市场新法则。
渠道与服务的代际差距进一步放大了销量鸿沟。丰田bZ5依赖的传统4S店模式,不仅存在强制装潢、金融服务费等隐性成本,从选车到提车平均耗时达7-10天;而新势力品牌通过"线上下单+线下交付"模式,将提车周期缩短至3天内,且价格透明、服务标准统一。这种体验上的差距,成为年轻消费者放弃传统品牌的重要原因。
技术适配与定位聚焦是生存之道
从头部车型的成功经验来看,滞销车型的困局并非无解。对于丰田 bZ5 这类传统品牌新能源产品,需加快技术迭代,推出长续航版本和 800V 高压平台车型,同时简化配置层级,确保入门版标配实用功能,重建产品竞争力。小鹏 G7 则需要明确产品定位,要么聚焦性价比市场,要么强化智能驾驶标签,避免在 “中间地带” 消耗资源。
燃油车型的破局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林肯航海家可借鉴坦克品牌的成功经验,聚焦 “豪华硬派” 细分市场,通过独特设计和专属配置建立不可替代性;合资品牌则需加快混动化转型,提升燃油经济性,同时补齐智能化短板。对于冠道、锐界 L 等老旧车型,应加速产品迭代,结合中国消费者需求优化配置,打造符合市场趋势的新产品。
渠道与服务的升级同样不可或缺。传统品牌需打破 4S 店模式的束缚,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价格透明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加强用户运营,通过 APP、社群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新势力品牌则需持续优化交付体验和售后服务,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百姓评车
2025年9月的中型SUV市场用销量数据证明,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深水区,既没有"品牌光环"的免死金牌,也没有"参数堆砌"的万能钥匙。只有精准洞察用户需求、跟上技术迭代节奏、打通渠道服务堵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那些仍在滞销泥潭中挣扎的车型而言,留给它们的调整时间已经不多了。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