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凯: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路径与新机遇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07-15
  • 浏览:32910

2025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十二:中国汽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文化高级专家王顺凯发表精彩演讲。

blob.png 

  我是中国汽研的王顺凯刚才比较认可柳秘书长讲的汽车文化,其实我在接到这个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章节也是讲一下汽车文化的定义与范畴,因为跟柳秘书长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昨天杨老师几个专家也在讨论什么是汽车文化,大家有时候认为简单的改装、赛事可能是汽车文化。

 

  我们团队大概总结了一下,汽车文化就是以技术的成果、行为规范、艺术表达、社会关系复合在一块,它有一个从工具的使用到文明觉醒的跃迁。举个例子,以前的喝水,水就是一个解渴的工具,后来演变成了茶文化、咖啡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文明。就像最早的汽车,它就是一种工具,但是现在延伸出来的改装、赛事就是一种文明的觉醒。对于它的本质属性来说,其实就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的极核,包含经典的车型、工艺延伸的精神价值。大家也会对车型进行一些投射,比如什么样的人开什么样的车,或者大家可能有孩子、家庭之后就会选择某一款什么车,具体去进行一个投射。

 

  在社会功能方面,最早的社会功能就是生活方式的重构,有了车之后,大家扩展了生活半径,改变了相关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通勤、旅游。另外是文明的进程,大家对于现在选新能源车有环保的意识,再比如选智驾或者前沿科技的车,可能我是一个硬科技、前沿科技的爱好者,也是自身精神价值的一个体现。

 

  而对于具体的构成范畴来说,直接关联的相关汽车文化有汽车造型、改装、赛事、品牌发展史,另外,还有一些体系符号,比如车标、经典车IP、机械美学表达。同时,也有一些延伸的文化,昨天听杨老师讲了很多,比如在卖车的时候有一些话术,这个其实也是汽车文化,就是一种延伸的行为规范,就是大家怎么样说我的车好、话术,以及跟消费者交流,同时再到车友社群相关的规则,像最早的英雄会就是一些越野车友社群的聚会,从而形成了英雄会。另外还有一些跨界的融合,比如自驾游、房车露营、数字体验、演出。

 

  针对整个汽车文化的重要性,刚才柳秘书长讲了很多,我从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介绍一下汽车文化的重要性。

 

  从研发流通再到后市场,汽车尤其是后市场跟汽车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这里面就有大家所认为的狭义的汽车文化,就是里面的改装、赛事,这里面也有市场的范畴。但是慢慢发展之后,比如企业推崇的造车文化、工程师文化,也在往前面的技术研发延伸。像整车制造、新车销售,现在很多企业做的大发布会,尤其华为、小米这些做了大的发布会,其实也是变相中国的汽车文化。

 

  现在来说,尤其是这次论坛,大家也一直在提内卷、高质量发展,其实现在主要的内卷就是在制造、新车销售环节上,如果真正把汽车文化发展好,让整个消费者有这样的意识,提升了之后,其实会把这种内卷往前后扩散,也会对汽车行业、产业有更好的促进。

 

  第二部分,中国汽车文化当前的政策解读。因为我这边的解读分成三个角度,因为去年从7月份再到今年的1月份、4月份,国务院八部委也出了相关的政策,我以一个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想把这个事做大,肯定要增大用车、车辆的基数,其实就跟我们做项目一样,就是项目要多。

 

  第二,我要找一些深度的点进行挖掘,归集到做项目上,我的项目要做大,比如一个项目有好几千万,可能整个业务就会很大。

 

  第三,我一定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出口,增加广度。

 

  从增大基数、提升深度、增加广度三个角度来说:

 

  在增大基数上,相信这两年的论坛,包括大家一直在仙桃,其实就是促消费,让大家手里有更多的车,有更多的保有量,也有更多的新能源车,就是以旧换新,有一些新能源车,才能更多地接触汽车文化,像最新的以旧换新,包含三四季度相关的中央资金的补贴,也都会促进汽车的消费,昨天的新闻联播也提到整个上半年汽车的运营非常好。很多的区域,除了北京、上海,可能其他的直辖市未来也会逐步放开限购的相关计划,所以也为了大家有更多的车,充分地营造汽车文化的氛围。

 

  在增加深度上,相信亚龙秘书长也会讲汽车改装相关的政策以及后续的政策开放情况,像今年1月份,我们开展了流通消费试点升级的通知,这里面就提到了新能源车改装试点如何探索备案,再到标准法规以及安全监督的机制,形成试点之后在全国做推广,这也是今年4月份的16项合规改装项目,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刚才杨老师提到的改色至少在七八年前、疫情前,5项合规改装已经开放了,像章车间的行李架、汽车的改色,这些东西都已经开放了。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消费者,包含有一些车友反馈,不爱玩车的人可能觉得这5项东西没有意义,爱玩车的人又觉得这5东西太浅了,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后面接着16项的改装以及更多的改装,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产业链,无论是零部件企业,包含京东、途虎一系列的电商平台也都非常关注这一块相关的改装政策的发布。

 

  增加广度,比如也在提促消费、房车露营,其实都在让大家拥有车之后有更多的出口发展相关的汽车文化,包含房车露营、演出、旅游,相当于增加一些广度。

 

  最后,我讲一下二手车的流通,提出之后,因为我们也接触了很多经典老爷车的企业,他们也在跟我们交流如何让老爷车恢复路权。在北京,中国第一辆法拉利也都上不了路,更别说往外迁,从北京迁到别的地方,往外迁是放开的,这样的话也会有助于很多经典车、老爷车具体流通。同时,很多路权做一些开放。

 

  汽车文化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比如市场的扩容,新能源和AI的赋能,包括进行全球化,这是一些相关的机遇。我觉得在疫情之后,尤其是F1,在每年3月25日基本上都会在嘉定举办,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基本上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阶段,尤其是内场包厢票,所以这也代表疫情之后中国汽车文化的复苏。

 

  相关的一些挑战,相关文化的积累,比如中国的汽车文化是75年,跟欧洲百年文化相比,我们相关的积淀、品牌历史还是相对比较欠缺。另外,汽车产业配套相对比较滞后,尤其在疫情之后,相关的汽车博物馆、赛车场基本上新增得很少,我们也可以就广州的赛车场聊一聊。另外,政策的执行有些落差,政策发布之后,肯定地方的车管所、交管局执行的时候有相关的落差。另外一个是内卷式的竞争挤压,很多车企陷入价格战,尤其是很多企业做品牌的领导,整个企业看重的是这个季度今年的销量,没有办法把整个精力投在汽车文化或者相关的车友、品牌建设上。

 

  政府逐渐淡出了汽车赛车市场的建设和大型活动的举办,汽车文化逐步退坡。讲个故事,我在十年前就做相关的赛事,像CCPC(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当时产业也很好,地方政府也都有需求,当时我们跟汽车企业开个会,大家今年想去哪里做个赛事,比如想去新疆,我们就去克拉玛依,我记得很清楚,这个东西做一个赛事20多家企业,从克拉玛依到魔鬼城跑一个拉力赛,300多公里,我们上央视做一个宣传,基本上不用谈,大概就是500万或者600万,但是现在一谈就说“我们除了钱什么都能给”。政府的退坡对于汽车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杜总这里也有很深的体验,像以前在阿拉善英雄会巅峰的时候,那时候是集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之力支持,现在也会在逐步做相关的退坡,如何市场化,如何把现场的资源和现在的汽车文化嫁接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最后,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讲一讲我个人对于汽车文化的趋势认知以及建议。

 

  第一,政策和市场一定是长期协同的,大家也不要特别心急,拿改装举例,其实不是政府不想放开,像深圳,我们其实跟深圳交流过很多次,深圳是不想管这个事的,但是每次尤其是超跑的车友会晚上一出去,市长那边就说“我肯定会接到电话”,肯定会接到市长热线,就有人举报,举报就给交管局局长打电话,就会查又有“非法聚会”。说白了,一方面政府是很想看见汽车的改装、赛事朝气蓬勃地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稳定,所以大家在宣传汽车文化的时候也要给车友倡导一定要文明或者相关的东西。像我们在天津和北京有一个V1汽车赛事世界,建完之后旁边就开发了一个楼盘,楼盘里的老太太、老头,只要有大的赛事,他们就去拉横幅,就得给他们打点一下,把他们送走,不然赛事就举办不了,这个时候既要促消费,又要保证稳定,这是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

 

  相关的建议,比如政府以及在座的第三方,一定要积极地听取消费者和企业的呼声,建立信息反馈的渠道,果断出台相关政策。另外,我们跟协会,包括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也会给出良好的建议,建立相关的服务平台,企业就是注重汽车车型文化的打造,设计之初考虑一些后市场文化的端口载体。汽车上下游载体对于一些套件、衍生品也开发自己的一些IP,比如国外的ABB知名的改装品牌,它也是伴随着宝马、奔驰一块共生,像中国这样的头部改装相关的文化品牌还是比较欠缺的。

 

  第二,技术驱动文化形式的革新,一定不能忽略的是新能源和现在的智慧座舱、AI助手,其实已经在重塑人和车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些新能源,我们如何提升,它也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个性的升级,第三方机构和政府一定是针对新能源有一些专题的研讨、专题的放开,我们跟很多的政府提过很多,我说新能源的改装可以放开,新能源已经没有噪声、扰民的困扰,所以新能源可以“一事一议”。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我觉得要保证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一定要保留自己的符号,不能做一个发布会特别大,车卖不好就立马换系列,没有任何的延续性,这样的话也不会有相关的汽车文化。另外,对于汽车上下游的企业也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开展出匹配新能源、智能网联相关改装的产品或者文化产品。

 

  第三,场景化的体验和深度的拓展,未来的自驾游和改装、房车露营,甚至一些新能源的露营,这些都是未来很大的趋势。另外,赛事的破圈,像今年上半年的环塔拉力赛以及3月份的F1,我觉得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大概的水平,但是国内还有新的赛事IP,像刘总的晒车节,包括今年在金盏举办的金盏速度节,也就是如何打造中国的汽车赛事IP,我觉得大家也会再深入地探讨。

 

  最后,出海。无论是动力电池、智能网联,其实这一块的出海大家都在做,尤其像智能网联的标准中国也都在牵头,但是如何做一些改装和升级的出海,防止降低很多企业出海合规的成本。另外,汽车企业从单一原来的产品出海,现在如何做到技术+文化生态的输出,这个也很重要,汽车上下游汽车把握整个出海的浪潮,建立自身的IP和品牌。

 

  中国汽车文化需要以技术为引领,政策创新为纲领,补强历史的积淀,拓展体验场景,构建全球化文化认同体系,实现从工具属性到情感载体的转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