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家车企公布了九月份销量单。从数据来看,多家车企的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销量为100593辆,交付首次突破10万辆,1-9月累计销量668359辆;零跑汽车9月全系交付再创新高,达66657辆,同比增长超97%,月销量首次突破六万辆大关;9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41581辆,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0%,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9月,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创下品牌交付以来的历史新高,离年度35万辆的交付目标更进一步;9月,蔚来汽车交付量达34749辆,同比增长64%,创下品牌单月交付新纪录。
多家车企销量实现“首破”和新高,这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这背后是行业旺季的集中效应、政策引导、车企战略调整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家车企“首破”并非偶然
多家车企在9月份同时实现销量突破,并非偶然,主要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市场旺季与新品集中上市,为终端销售攒足了人气。金九银十是传统的销售旺季,车企在这个关键节点密集推出新品。不完全统计,9月有70多款新车上市,创下非车展月新车上市的历史峰值。例如,9月17日一天,就有2025款奔驰EQS、上汽荣威M7 DMH插混、2026款腾势N9等6款车型同步亮相。
9月上市的新车覆盖了各个细分市场:极氪9X售价46.59万元起,理想i6价格24.98万起,问界M7起售价格为27.98万,尚界H5起售价为15.98万,新车密集上市为市场注入了强劲活力。
其次,政策窗口期的集中刺激。2026年起,购置税免征将执行减半政策。所以,2025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以购买一台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消费者在今年购车可直接节省约2.65万元,这对价格敏感群体形成了直接刺激。同时,《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于9月1日正式施行,首次将汽车消费贷款纳入财政贴息支持范围。地方政策也同步加码:重庆追加1.35亿元预算用于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沈阳发放总额5000万元的汽车消费补贴。这些政策形成了“国家托底+地方加码”的组合拳,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购车成本。
还有就是车企产能突破与供应链优化。我们以零跑和小米汽车为例。零跑汽车创造了新势力最快百万辆下线纪录。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零跑仅用时343天,打破了行业百万增速的“天花板”。这主要得益于零跑的核心技术全自研策略,自研比例占据整车成本的65%。为零跑打造A、B、C、D四大系列的完整产品矩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2025年6月中旬竣工,7月投产。工厂高度智能化,综合自动化率达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100%,每小时可下线40台车。产能瓶颈的突破是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的重要保障。
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
新车布局中,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我国汽车消费新增长极。
从需求端看,秋季出行需求攀升,居民自驾出游意愿增强,刺激了市场需求。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累计销量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45%,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2%。与往年相比,2025年的活动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升级,以更精准地满足下沉市场的需求。
首先是车型选择更丰富。今年入围的下乡车型目录达到124款,相比2024年的99款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特斯拉、蔚来、岚图、阿维塔等高端品牌,这改变了以往下乡车型以经济型为主的格局,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价格带选择(从5万元到30万元以上不等),也反映出车企对下沉市场消费升级趋势的认可。
除了乘用车,目录还首次把新能源微卡、轻卡等满足农村生产运输需求的商用车型也囊括其中。这些都体现了产品供给的精准化趋势。
其次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还覆盖“购车、用车、养车”全周期闭环的售后服务网络。具体来看,车企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正加速在县域布局专业维修网点,甚至推出移动服务车,以解决乡村地区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专业维修难的问题。比亚迪在县域新增“海洋网”门店约500家,吉利则开展“售后下乡”服务,将渠道网络和服务体系直接下沉到县域乃至乡镇,深度绑定政策红利。同时,为了打破偏远地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线上方面通过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手段,比如实时互动、直观展示的云车展、云展销等形式,有效触达并激活了下沉市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有望达到160辆,总保有量将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000亿元。
目前,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不足20%,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下沉市场有望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主要增长点。有观点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有望拉动销量突破400万辆,成为全年车市增长的核心动力。
百姓评车
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亮眼表现,是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如今,“金九”落幕,“银十”即将开启,各家车企将为冲刺年度目标展开更激烈竞争。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新能源车市也将进入一个由市场导向、技术驱动的新阶段。
电话:15501033393
邮箱:3681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