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碰撞试验,营销任务大于用户需求?

  • 作者:百姓评车
  • 来源:百姓汽车
  • 时间 2025-08-01
  • 浏览:46432

汽车圈好乱,乱得已经让人摸不着头脑。

日前,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重卡对撞测试视频,显示其纯电SUV i8以100公里/小时速度与重卡正面对撞后,i8的A柱、B柱等结构完好,而重卡(后被网友识别为乘龙卡车)出现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的严重损毁。视频中重卡车标最初未遮挡标识,引发网友对乘龙卡车安全性的质疑,理想后续发布的视频已对车标打码处理。

部分网友认为重卡损毁程度不合理,质疑理想测试的设定(如速度、碰撞角度);也有用户因此对乘龙卡车安全性产生顾虑。

乘龙卡车作为东风柳汽旗下品牌,暗示测试可能存在问题,称“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并提到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

在乘龙卡车积极回应的同时,理想汽车方面却显得相对沉默。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事情会不会有反转,但是理想汽车修改视频打码的行为被解读为规避法律风险

再结合前段时间,某车帝搞的36款车型智驾大比拼引发的全行业大讨论。汽车圈似乎已经陷入了“过度营销”与“公信力危机”的怪圈。从车企的夸大宣传到第三方测评的争议,公众对行业自测结果的信任度正在被不断消耗。

营销任务凌驾于用户真实需求

此次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碰撞的争议核心在于非常规测试场景的合理性与行业标准缺失问题。具体来看,首先,理想i8与重卡的对撞测试(50km/h正碰+侧碰)并非国际或国内标准测试项目。合理的常规乘用车安全测试(如C-NCAP、中保研)主要针对乘用车之间的碰撞,重点观察的是乘员舱的保护情况,而商用车与乘用车的碰撞测试项目通常是卡车后部防护装置(如钻卡测试),而不是正面硬性对撞,且当前国内外均无乘用车与卡车正面碰撞的强制测试标准。

此次测试设计被质疑脱离真实合理的事故场景,而且卡车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轮弹起的画面更引发对测试条件的质疑。比如,卡车在碰撞中的异常表现(如驾驶室倒塌)有观点认为可能源于卡车结构弱化或测试车辆改装。因此,理想汽车被质疑通过极端测试博眼球,加剧公众对测试动机的怀疑。此前某车帝的钻卡测试(56km/h追尾卡车)因条件设置不透明遭质疑,而此次事件进一步削弱公众对车企自测以及所谓独立第三方的信任。

其次,理想i8的测试视频显示重卡驾驶室与货箱分离,但未说明卡车是否载重。真实事故中,载重卡车的惯性冲击力远超空载状态,而理想测试中卡车可能处于空载或者其他非正常状态导致其损毁形态(车轮弹起、驾驶室分离)与真实事故差异显著。理想官方宣称i8以100km/h正面对撞重卡,但未披露碰撞角度(如是否为100%正面重叠或偏置碰撞)。实际道路事故中,乘用车与卡车碰撞多为斜向或侧面接触,而理想测试被质疑可能采用特定角度以优化车身受力分布,从而呈现“A/B/C柱无变形”的理想结果。

新能源汽车缺乏针对性的碰撞标准,车企或者媒体经常自定义极端条件(如超高速度、理想角度)以凸显产品优势,确实有把营销任务凌驾于用户的真实需求之上。

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的被迫行为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营销浮夸、测试争议只是展现出一部分问题,其余的还有渠道乱象,参数虚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乱象的根源是多维度的,涉及政策、市场、企业策略和监管等多个层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困境。大部分品牌的产品集中在相似的价位段、续航里程和车型类别,缺乏差异化定位。在电池、用户服务等重点领域,企业间相互模仿而非创新突破。


这种竞争模式与燃油车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然也存在竞争,但品牌差异化更为明显。

燃油车时代,竞争核心围绕内燃机技术(如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变速箱优化和燃油效率提升。专利主要集中在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机械领域,技术迭代速度较慢。而且各家品牌的调校策略完全不同,导致用户体验也大相径庭。有些品牌偏性能,有些品牌则是倾向豪华,有些品牌注重耐用性,还有些品牌强调大排量扭矩。甚至同一平台的不同车型,通过不同标定可呈现截然不同的驾驶风格。

新能源汽车时代,行业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产品设计、技术配置和市场竞争的方方面面。这种同质化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市场发展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供应链集中化与核心技术瓶颈构成了同质化的首要原因。与燃油车时代分散化的供应体系不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已形成高度集中的格局。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电池两者合计占据国内66%的市场份额,前者市占率42.92%,后者市占率23.49%)。

这种供应结构意味着,不同车企实际上是在使用相似甚至相同的核心部件组装车辆,自然难以形成实质性差异。

新能源汽车行业广泛采用了模块化平台战略。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却也大大限制了产品的差异化空间。典型的例子是"滑板底盘"技术的推广,它将电池、电机、悬架等关键部件整合为一个标准化模块,不同车型只需在此基础上开发不同样式的车身。

行业发展阶段特性决定了同质化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避免。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家车企只能在宣传方面大动脑筋,开启了一系列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的操作。

对于这样的事情,以后在相关标准缺失的空白之处,类似上述案例会越来越多。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判断,才能不被营销迷雾所影响。

百姓评车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这场"碰撞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营销争议,更是整个产业转型期的深层阵痛。

对消费者而言,保持理性判断不仅意味着警惕营销噱头,更需要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判断标准——就像买房不能只看样板间炫目的装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